苘麻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苘麻子 | |
---|---|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709283&sid=5922004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苘麻子 漢語拼音:Qǐnɡ Má Zi |
苘麻子,中藥名。為錦葵科植物苘麻AbutilontheophrastiMedic.的種子。具有清利濕熱,解毒消癰,退翳明目的功效。主治赤白痢疾,小便淋痛,癰疽腫毒,乳腺炎,目翳。[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苘麻子
拼音名:Qǐnɡ Má Zi
英文名:seed of chingma abutilon
別名:苘實、野苧麻子、冬葵子、青麻子、苘麻種子、野錦才子、白麻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 [A.avicennae Gaertn.]
來源
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的種子。
採收和儲藏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後,打下種子,篩去果皮及雜質,再曬乾。
原形態
苘麻 一年生亞灌木狀草本,高達1-2m。莖枝被柔毛。葉互生;葉柄長3-12cm,被星狀細柔毛;托葉早落;葉片圓心形,長5-10cm,先端長漸尖,基部心形,兩面均被星狀柔毛,邊緣具細圓鋸齒。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1-3cm,被柔毛,近頂端具節;花萼杯狀,密被短絨毛,裂片5,卵形,長約6mm;花黃色,花瓣倒卵形,長約1cm;雄蕊柱平滑無毛;心皮15-20,長1-1.5cm,先端平截,具擴展、被毛的長芒2,排列成輪狀,密被軟毛。蒴果半球形,直徑約2cm,長約1.2cm,分果丬15-20,被粗毛,頂端具長芒2。種子腎形,褐色,被星狀柔毛。花期7-8月。
生境分部
常見於路旁、荒地和田野間。我國除青藏高原不產外,其他各地均產,東北各地也有栽培。
性狀
性狀鑑別
種子三角狀扁腎形,一端較尖,長3.4-4mm,寬約3mm。表面暗褐色,散有稀疏短毛,邊緣凹陷處具淡棕色的種臍。種皮堅硬,剝落後可見胚根圓柱形,子葉摺疊呈W字型,胚乳與子葉交錯。氣微,味淡。以籽粒飽滿,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鑑別
種子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扁長方形,有的分化成單細胞非腺毛,壁稍厚,微木化。下皮細胞1列,略徑向延長,類長方形。柵狀細胞長柱形,長75-88μm,近外端處可見光輝帶,壁極厚,下部壁木化,上部壁非木化,有時可見線形胞腔,近1/3處胞腔膨大,內含細小球形結晶,加20%硫酸結晶不溶解,色素層細胞4-5列,扁長圓形,內含黃棕色或紅棕色物。胚乳與子葉細胞含脂肪油與糊粉粒,子葉細胞中另含少數草酸鈣簇晶。
化學成分
含油15%-17%,其中58%為亞油酸。
性味
苦;平
歸經
歸大腸、小腸、膀胱經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消癰;退翳明目。主赤白痢疾;小便淋痛;癰疽腫毒;乳腺炎;目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或入散劑。
臨床應用
用於赤白痢疾,淋病澀痛,癰腫目翳。[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