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軾《吉祥寺賞牡丹》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軾

吉祥寺賞牡丹》《蘇軾文集》卷十《牡丹記敘》:「熙寧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余從太守沈公(立)觀花于吉祥寺僧守磷之圃(園)。圃中花千本,其品以百數。酒酣樂作,州人大集,金盤彩籃以獻於坐者,五十有三人。飲酒樂甚,素不飲者皆醉。自輿台阜隸(地位低微的人,如僕人等)皆插花以從,觀者數萬人。」蘇軾並作詩記此。吉祥寺,據《成淳臨安志》,寺乃宋初建,寺甚大,多牡丹[1]

原文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鈎。

注釋

簪花:插花。

羞:不好意思。《蘇軾詩集》卷十六有《坐上賦戴花得天字》。戴花,插花一類的活動。

譯文

老人頭上戴花也不害羞,倒是插在老人頭上的花兒有幾分害羞。喝得酩酊大醉,一路上東倒西歪,十里長街的珠簾一半都挑起來了,爭相看着醉歸的自己。

解析

官民一起賞花同樂,是一件盛事,雖可用多一點篇幅鋪敘,然而蘇軾只凝鍊於此七言絕句之中。蘇軾着重寫兩個細節,一是簪花。雖說當時禮俗士大夫集會時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結隊走在街市上,終覺有些不好意思。為了突出這種心態,蘇軾掀起一道小小的波瀾,說花不願上老人的頭。而事實是,不管花願意與否,還是上了老人的頭,添了不少情趣。說明包括蘇軾在內的官吏最終還是樂於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這種亮相進一步縮小了官民距離,很有意義。

另一個細節即捲簾。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簾卷上,走出門來觀看這支浩蕩的插花隊伍的經過,只需要點出這一點,當時盛況就好像在眼前。於是,官民同樂的主題也就圓滿地表現出來了。這裡還要提一點,就是蘇軾為什麼在珠簾上鈎時用「半」字?這是因為作詩需要留有餘地,給讀者以想象空間,說全上鈎,這就太實了,不活。詩貴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