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花觚 |
早期的花觚人們通常把它描述為"尊",它是仿青銅器造型的一種陳設用瓷。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花觚
產生年代; 元末清初
目錄
1簡介
2時代特徵
簡介
【注音】:huā gū
隨着瓷器燒造技術的不斷提高,瓷器的造型更加豐富,很多陳設用瓷開始有了一定的實用功能。經過明代嘉靖、萬曆兩朝的發展,花觚的造型也更加多樣化。花觚始於元代,主要流行於明嘉靖、萬曆至清乾隆這一段時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陳設用之外,民間多用於插花,布置廳堂。花觚的造型雋秀,端莊大方,線條變化十分豐富。常見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兩種。裝飾題材有人物故事、民間傳說、纏枝花卉或是花鳥等。花觚的時代特徵十分明顯,明代的花觚主要是三段式的,上面是喇叭口,中間是鼓腹,下部是鳳尾,器型古樸典雅。我們常見的明代花觚以五彩最為貴重。一般都呈現出文飾繁密,層次分明,色彩艷麗,風格硬朗的特點。
時代特徵
花觚這一瓷器品種產生於清初,主要盛行於順治、康熙、乾隆時期。隨着瓷器從乾隆後期及嘉慶開始衰退,這一品種已漸消失。我們欣賞不同時期得花觚時,可領略到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造型的變化,在欣賞它的藝術美感的同時,從色彩、胎釉、造型、胎體去辨別不同時期的品種,增強鑑別真偽得能力。
順治時期(1644-1661)
順治 青花山水人物圖花觚
順治瓷器處於明末清初的過渡階段,其造型,胎釉,紋飾都具有鮮明的過渡特性,造型古樸,順治花觚其次的釉質青白;器物口沿施醬黃黃釉,深淺不一,黃釉口是順治時期的重要特徵,花觚所繪內容大都以"山石花鳥"為主,青花料在這一時期已採用浙江料,圈足足根由明代的斜削變為滾圓的泥鰍背裝。
官窯瓷都是青花款,為"大清順治年制""順治年制"雙行楷書款,民窯則多寫干支年款,玉堂佳器等古語款。產量也不小,故現存數量相對較多,在圖案裝飾布局上另一個主要特徵是在器下部多繪有芭蕉葉圖案,在器型上口沿外敞角度同其它同時代同類品種相比較小,器中部未有明顯突出部分,整體性較強,器高在20cm-44.5cm之間。
康熙時期(1662-1722)
康熙 青花五彩人物圖花觚
這一時期德花觚品種在當時也是較常見德品種之一,造型古拙,凝重質樸。瓷土精細,瓷質堅密,胎體厚重,為清代各朝比重最大,釉面光潔細膩,胎釉結合緊密,有緊披光亮感。康熙瓷器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以及器里釉色與器物釉面基本保持一致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特徵。青花用料以青翠的"翠毛蘭"為代表。五彩以紅、黃、紫、綠、藍、黑等,很少用青花,這一時期的花觚所繪圖案大多為山水、人物。口沿敞口角度加大近90゜,口沿及底沿部多有裝飾紋帶,或雙藍圈,器中部明顯隆起把所繪內容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
雍正時期(1723-1735)
雍正時期為清代盛世,瓷器生產達到了歷史水平,器型風格輕巧俊秀,玲瓏嫵媚,但象花觚類器型較少見。
乾隆時期(1736-1795)
乾隆 釉下三彩花觚
這一時期青花已用兩廣料,色調穩定,沉着,渾厚,花觚外型與康熙花觚正相反,口沿敞口角度減小,中部隆起加大,底部外敞角度加大,整個器型顯得勻稱穩重,中部有隆起裝飾線,"軋道工藝"又稱"鈀花""錦上添"。這一時期得瓷胎總體上"堅不及康熙,細不及雍正",瓷器造型規範,胎釉精細,繪畫秀麗,質量上乘,但藝術格調不如前兩朝,已呈現衰退的趨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