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實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自我實現 | |
---|---|
自我實現,是指個體的各種才能和潛能在適宜的社會環境中得以充分發揮,實現個人理想和抱負的過程。亦指個體身心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境界。美國心理學家 馬斯洛認為這是個體對追求未來最高成就的人格傾向性,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
自我實現從其產生過程上來講,是行為增力作用上相互矛盾對立的業績經驗感與自我實現需要(屬於榮譽心理),由意識過程中的"優越責權意識"的作用下得以相互平衡結合,所形成的一種士氣狀態。用公式表示即:[1]
業績經驗感×自我實現需要【優越責權意識》自我實現(其中:業績經驗值=自我實現需要值) 。
概念含義
心理學含義
自我實現是指個體的各種才能和潛能在適宜的社會環境中得以充分發揮,實現個人理想和抱負的過程。亦指個體身心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境界。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這是個體對追求未來最高成就的人格傾向性,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2]
經濟學中含義
經濟學中的自我實現的含義是一個中性詞,而且是大多數情況下是貶義的。如果一個主體預期在經濟上會有某些特定事件的產生,並且按照這個事件一定會發生採取預先的行動,最後導致了這個特定事件的發生。(如果主體預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件,那這件事發生的概率會微乎其微)那可以說這個事件是自我實現的。
比如 假設人們相信,墨西哥比索在未來將要貶值。則投資者將給墨西哥資產風險一個較大的貼水。這種預期使墨西哥利率上升,從而導致墨西哥通貨價值下降。因此,對一種通貨未來將要貶值的預期會引發它實際的貶值。 這種事件可以說是自我實現的。
心理學概念的來源
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大師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1940年代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他將研究焦點放在心理健康的個體上,特別是那些所謂「自我實現」(Self-actualized)的人身上,嘗試歸納出那些對生命感到滿意、能發揮潛能又具有創造力的人的共通點。
馬斯洛發現,這些人之所以較不易受到焦慮與恐懼影響,是因為他們對自己及他人都能抱着喜歡及接納的態度。他們雖然也有缺點,但因為能夠接受自己的缺點,所以他們較一般人更真誠、更不防衛,也對自己更滿意。
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家及教育家相信每個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當一個人較低層次的需求(如安全感)獲得基本滿足之後,他便會轉而嘗試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如自我實現),他對生命的滿意度也隨之提高,但是當這樣的傾向受到阻礙,特別是孩童時期父母冷酷或拒絕的態度,便會影響到這個人的自我概念的健康發展和他對現實世界的覺察,這個人開始自我防衛,甚至從真實的感受中抽離出來時,更難成為自我實現的人。
另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羅傑斯認為,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的過去所有的生命體驗的總和。假如,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被動參與的,或者說是別人的意志的結果,那麼我們會感覺,我們沒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主動參與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那麼不管生命體驗是快樂或憂傷,我們都會感覺是在做自己。
在心理學中,"我"是獨立的心理存在,思想、情感的存在。表現為自我完整的"文章",一些人類共同書寫的密碼。認識到自己"我"的存在,如同認識另一個人,並對"我"的思想情感進行真善美的取捨。保持鏡中之我,超脫、淡定、不淨不姤,不生不滅,科學理性的幸福認識。
人的特徵
自我實現者
自我實現者是指具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馬斯洛經過調查提出,具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具有15種特徵:
1、能對現實採取客觀態度;
2、能承認自然、他人和自己;
3、自發和單純;
4、以問題為中心,能獻身於事業;
5、有獨處和獨立的需要;
6、自主而不依賴環境;
7、能欣賞生活,有持續的新鮮感;
8、比一般人有較經常的高峰體驗;
9、關心社會、他人,有強烈的同情心;
10、能發展起與他人的親密關係,但深交有選擇;
11、能區別手段和目的,不會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
12、民主、虛心向人學習;
13、富有哲學幽默;
14、富有創造性;
15、重大問題上不信奉權威,能堅持自己的觀點,頂住壓力。
自我實現者(或說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少有,因社會並未為人的自我實現創造適當的條件,社會環境束縛人的創造性,多數人達不到自我實現的水平。
中國人的自我實現觀
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目的是在實踐中實現自己的道德人性,從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謂的"心中樂地"。這種實現完全是現世主義的,它主張在現世人生中實現最高理想,並不需要彼岸的永恆和幸福。因為永恆和幸福本來就在你的心中,隨時可以實現和受用。中國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為人生三不朽,正體現了中國文化在價值取向上的現世特徵。
然而,也同樣由於這種現世的自我實現導致了中國人的功利主義、家族主義和個人主義,同追求永恆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顯的反差。這說明,任何事物都是把"雙刃劍"。這種着眼現世的自我實現既解釋了中國人易於滿足,長期安於小農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華民族勤勞忍耐的美德。
自我實現方法
自我實現不是某一偉大時刻的問題,並不是在某日某時,號角一吹,一個人就永遠、完全地步入了萬神殿。自我實現是一個過程的問題,它是一點一滴微小進展的積累。當一個人自我實現時,他在做什麼呢?他是咬緊牙關在拚命嗎?在實際的行為中,自我實現是怎樣體現的?
1.自我實現意味着充分、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貫注地體驗生活。它意味着在體驗時不帶有青春期那種自我意識。在這種時刻,體驗者完完全全成為一個人。這種時刻就是自我實現的時刻,作為個人,我們都偶爾體驗過這種時刻,而作為諮詢顧問,我們可以幫助諮詢者更經常地體驗這種感受。
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對某事物全神貫注,拋開自己的偽裝、防衛和羞怯,全力以赴地投身於這件事。從外表看,我們會發現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體驗,在那些試圖做出強硬、玩世不恭、老於世故的年輕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某些兒童天真的復甦,當他們一心一意地投入某一時刻、全神貫注地體驗它時,臉上又現出了一些單純、可愛的表情。表達這種體驗的關鍵詞語是"忘我"。然而,我們的年輕人被自我意識、自我覺知干擾得太多了,很少進入忘我的境界。
2.讓我們把生命看作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選擇過程,在每一個選擇關頭都有前進與倒退的衝突。有時可能會走向防衛、安全或畏縮,有時也會向成長邁出一步,一天數次地走向自我實現。自我實現是一種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它意味着一次次地做諸如此類的選擇:是說謊還是誠實,是偷竊還是保持清白,並且使每一次選擇都是成長性選擇。這種成長性選擇也就是走向自我實現的運動。
3.說到自我實現,那就意味着有一個自我需要實現出來。人非白紙,也不是一堆泥或一團粘土。人是某種既存的東西,至少是某種"軟骨"結構。從最低限度講,人是他的氣質、他的生化平衡,等等。人們都有着一個自我,我常說"傾聽內部衝動的聲音",其含義就是要讓自我出來。然而,我們絕大多數人,特別是兒童和青年,不是傾聽自己的聲音,而是傾聽媽媽爸爸的聲音,傾聽權力機構的聲音,傾聽老人的、權威的或者傳統的聲音。
作為邁向自我實現的簡單的第一步,有時我向學生們提出這樣的建議:當面對一瓶酒,並被詢問意見如何時,應當試着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回答。首先,不要看瓶上標籤,這樣就不會利用這個線索來考慮是否應該喜歡這種酒。然後,閉一下眼睛,默不作聲,這時他們就可以努力擋住外界的聲音,朝內看,用自己的舌尖品嘗到酒的風味,並聽從自己身內"最高法庭"的判決。
只有在此時,才可以最終說"我喜歡它",或"我不喜歡它"。這樣得出的結論是與我們慣常遷就的虛假結論大相徑庭的。最近在一次晚宴上,我瞧着一瓶酒上的商標向女主人稱讚說,她真是選到了一瓶很好的蘇格蘭威士忌。但我立即停止往下說,自忖道:"我剛才在說什麼啊?"我對蘇格蘭威士忌幾乎一無所知,我所知道的全是廣告上說的,我實際並不知道這瓶酒是好還是不好。然而我們大家都常做這種事情,拒絕做這樣的蠢事就是在自我實現的不斷過程中又邁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