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可(戲劇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胡可
出生 (1921-02-28)1921年2月28日
山東青州
逝世 2019年12月4日(2019-12-04)(98歲)
國籍 中國
民族 滿族
職業 劇作家
知名作品 《清明節》、《戎冠秀》、《英雄的陣地》 等

胡可,男,滿族,1921年2月28日生於山東省益都縣。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劇協顧問、劇作家。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先後創作了多幕兒童劇《清明節》、多幕話劇《戎冠秀》、獨幕話劇《槍》及《喜相逢》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又創作了《戰鬥里成長》(1949)、《英雄的陣地》(1951)、《戰線南移》(1953)、《槐樹莊》(1959)等反映部隊和農村生活的劇本,成為部隊中有影響的劇作家。[1]

2019年12月4日,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原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胡可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2][3]

  • 1937年秋參加北平郊區的抗日游擊隊,同年12月到晉察冀邊區,參加八路軍。
  • 193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員[4]
  •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石家莊軍分區副政治委員;
  • 歷任北京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
  •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4]
  •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4]
  • 歷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等職;
  • 曾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第五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人物生平

  • 少年時代肄業於山東省立第十中學和第一中學。在中學時代,胡可就是一個戲劇愛好者。
  • 16歲參加革命後,同部隊指戰員和農民群眾建立了廣泛的聯繫,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 抗日戰爭爆發後投筆從戎,於1937年秋參加北平郊區的抗日游擊隊,同年12月到晉察冀邊區,參加八路軍。
  • 1983年9月,胡可被任命為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他任院長期間,除了處理日常事務外,對部隊文藝、文化工作的發展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 軍藝得到保留。文學系開課不久,在全軍精簡整編的大環境下,全軍117所院校減至97所,軍藝在撤銷之列。1986年2月,軍委在京西賓館召開了落實編制的全軍院校會議,胡可代表學院在會上作了帶有申辯色彩的發言,講了軍藝應該保留的五點理由。接着,有五所軍校的領導發了言,表示應該保留軍藝。
  • 1983年10月,解放軍藝術學院籌備文學系,經胡可等領導的兩次造訪,原昆明軍區文化部副部長、老作家徐懷中擔任系主任。文學系在徐懷中的主持下辦得有聲有色。
  • 1986年6月離職。
  • 2016年12月,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5]
  • 2018年,胡可先生97歲高齡,推出文集《老兵記憶》,以一名老兵的責任感關注中國戲劇、回憶文藝界戰友,記錄中國戲劇的前行。
  • 2019年12月4日,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劇協顧問、劇作家胡可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8歲。
  • 2019年12月5日,中國作家網刊文《戲劇界懷念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劇協顧問、劇作家胡可——「他的書沒有走,戲沒有走」》悼念胡可。[3]


人物觀點

2019年5月,胡可先生98歲高齡,在接受採訪時,他清晰地回憶了第一次參加全國文代會的情景和自1982年起參與的全國優秀劇本評獎工作,並表示,「文藝發展一方面是創作,一方面是評論,以評論促進創作,評論和創作是不能分開的。而文藝批評則是討論交流,真理越辯越明,不是一家說了算」。對於當代戲劇創作評論,胡可先生也表達了看法,他表示,以劇本為依據來判斷作品優劣,和僅憑看戲來評判一部劇作是有區別的,「有些劇本寫得好,但演員、導演、舞美不足,劇本會受到連累;有些劇本寫得不太好,但演員、導演、舞美很用心,劇本就沾了光」。

胡可先生說,看戲是作出判斷的重要一環,但看劇作本身是必不可少的。他表示,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包括文學、表演、導演、舞美等多個層次,但劇本是文學作品,劇作家尤其是話劇作家更是文學工作者,一方面劇作家應當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另一方面,應將培養青年劇作家納入作家培養的範疇,着力加強對劇作家文學素質的培養,在提高劇作的文學性上作出努力。[2]

人物作品

  • 《戰鬥里成長》是根據胡可自己與胡朋、焚、胡海珠輊影集體創作的多幕劇《生鐵煉成鋼》改寫的。胡可在原劇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再創造。這部劇揭示了新舊兩個時代的生活,表現了趙老忠、趙鋼、趙石頭一家三代人的命運。劇中着力刻畫的趙石頭是一個農民出身的戰士,樸實、勇敢、倔強。他從自發反抗地主的壓迫,到經過鬥爭的磨鍊和黨的教育,成長為自覺的革命戰士的過程,在戲劇衝突中,被表現得很有特色。趙石頭的形象真實、飽滿、生動,比以前的同類戲劇作品有所突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首演,後被譯成多種外文,蘇聯、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蒙古人民共和國、阿爾巴尼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日本等國都上演過。
  • 《英雄的陣地》表現解放戰爭時期某部鋼鐵營抗擊敵人兩個團的進攻,指戰員們進行艱苦卓絕鬥爭的故事。多幕話劇《戰線南移》以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某部的一次反擊戰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志願軍的戰鬥生活,揭示了兩種軍事思想的鬥爭。劇中苗逢春等幾個人物的形象都較鮮明,是反映中國人民志願軍鬥爭生活的一部成功的有代表性的作品。
話劇《槐樹莊》劇照
原圖鏈接 來自中國作家網
  • 《槐樹莊》發表於1959年,由北京軍區政治部文工團首演。劇本反映了華北農村從土地改革到集體化的生活歷程,表現出農村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動。尤其是郭大娘的形象,血肉飽滿,栩栩如生,是中國農村婦女新的典型形象,在話劇創作中尚不多見。

胡可出版有《胡可劇作選》和論文集《習劇筆記》《胡可論劇》《胡可戲劇雜文》等,以及散文集《敵後紀事》(與胡朋合作)、《走過硝煙》《烽煙 戲劇 人生——胡可自述》《老兵記憶》等。

胡可和其他幾位院領導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完成了《紅軍時期文藝史料選編》兩冊、《抗日戰爭時期文藝史料選編》四冊。 [2]


人物追憶

作品欣賞

《戰鬥里成長》,這部經典的軍閥戰爭片場面真實,你看過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