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老銀川印象散記(陳樹寧)

老銀川印象散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老銀川印象散記》中國當代作家陳樹寧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老銀川印象散記

銀川——寧夏的首府,對於一個農村長大的我來說,它是兒時的嚮往,青年時的夢想,現在的回憶。

對銀川最初的記憶,只是一瞬。那時1969年秋的一個下午,我們由青銅峽,搬家到賀蘭縣洪廣公社洪西七隊。懵懂中,我們坐在拖拉機的車廂里,馬路平坦,人昏昏欲睡。突然,高音喇叭刺耳的聲音,由遠而近傳來,一輛老解放,車廂里站滿了穿軍裝,戴軍帽,胳膊上套紅袖箍的紅衛兵小將,汽車頂棚架着高音喇叭,正在播送:「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的革命歌曲。大哥高喊着:「快看,南門,南門到了!」那時的南門,遠沒有現在這樣的闊氣,簽批斑駁,整個建築像破舊的廟宇,廣場上人倒不少,都是進出南門汽車站的,還沒來得及細看,拖拉機已駛離南門,成了永遠的一瞥。

小學畢業前,我去過最遠的地方,西邊就是到暖泉農場灘邊放羊,東邊「六一」到洪廣營過節。

一條鐵路,把路東路西隔成兩個世界。班內同學自然分成了城市戶和農村戶兩撥。路東車站的同學,他們不用每天餵豬、割草,周末放牲口、放羊,拉土墊圈,農活不斷;鐵路工區的同學,周末還可以搭免費的綠皮客車到銀川中山公園遊玩。每當他們說到走銀川,臉上各個顯得無比神氣,充滿了驕傲和自豪

於是,銀川成了兒時的嚮往。

偶爾,遠處一輛貨車駛來,極像一匹奔馳的黑色駿馬,那,即將駛入車站,濃黑的黑煙又像長長的馬的黒鬃,威風凜凜,鳴着響笛,轟隆隆呼嘯而過。一直看到它拖着長長淡淡白煙,沒入遠方的天際,聽着母親的呼喊聲,才悻悻的下來。

帶着嚮往,一年又一年。轉眼到了76年,小學即將畢業,快到「五一」節,班內吃商品糧的同學都在談論着到銀川遊園拍畢業照,我不敢有他們這樣的奢望,但走一趟銀川的願望卻與日俱增更加強烈了。

我開始有意無意的向班裡同學和村里去過銀川的人們,打探去銀川的路徑,注意的事宜,並且找到了一個去過銀川,年齡比我大的同伴。

隨着「五一」的臨近,順兒怯怯向母親提出了去銀川的請求,母親先是吃了一驚,接着厲聲呵責:「走銀川,你怎麼不上天上去?把你能的。」

家裡哪有錢啊!又擔心路途遙遠,起初母親堅決不答應。但架不住我每天軟磨硬泡,同伴又做了包票:「銀川我去過幾回,路不遠。我們順着鐵路走,直來直去,不用花路費,也不會走丟的。」得了同伴的保證,母親猶豫起來,家裡實在沒有錢,然而,看着我渴求的眼神母親終於答應了。

「五一」清晨,五點半,母親從炕角的蓆子底下,拿出了一個用舊手絹包裹的嚴嚴實實的小布包,一層一層打開露出了一小沓皺巴巴的鈔票,母親用手指拈着數出五張一毛的角票,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在我貼身衣服的小兜里,用手壓了壓用別針別好。長長嘆了口氣,對着我倆說:「你們就順着鐵路走,到了銀川不要到處亂跑,不要胡亂花錢」。

東方熹微,寧夏的五月,早晨還有一絲清涼,讓人倍感神清氣爽,由於心中滿懷着渴望,兩人的腳步也格外輕盈。

我們過於祥,經蘆花台、西湖,到銀川新城火車站。一路無話,約莫五個多小時,終於走到了老城西門橋,其實就是解放街西門唐徠渠橋。橋的左右,矗立着高大的語錄牌,向東望去,遠遠已經能看到鐘鼓樓了。那時橋下不遠處十字街,還沒有銀川市標誌性建築民族團結杯(鳳凰碑)。

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曾經是西夏王朝的都城興慶府。然而經歷無數戰亂,朝代的更迭,文革破四舊。西門也只一個名詞,城牆也早已蕩然無存,根本沒有王城的氣象,常住人口不足20萬,在全國也可謂是秀珍的首府。寧夏人也常常戲稱銀川的小:一條馬路,一隻猴,一個警察看兩頭。就這,對第一次來銀川的我看來,已經足夠大,有點像劉姥姥走進了大觀園,「亂花漸欲迷人眼」兩眼根本看不過來。

兩個人來到鐘鼓樓,坐在鐘鼓樓下馬路邊的道牙上,指指點點數着解放街高樓的層數,找到最高層。

解放街寬闊整潔,街上的行人穿戴整齊,男的青灰色中山裝,騎着二八槓永久車;女的灰白小翻領騎着無橫樑飛鴿鳳凰車。各個那麼洋氣,自信,威風凜凜!我被深深觸動了,有點自失,心裡暗暗埋下了一顆種子,等我長大了,一定要向他們一樣生活,走這樣的路,騎這樣的車,住這樣的高樓。就在他出神的功夫。同伴說:我們走公園。

中山公園坐落在鼓樓的正北。沿着鼓樓旁邊向北巷子,不多遠,一會兒就到了。公園正門有一個不大的廣場,因為是「五一」公園不收門票,人很多,大多是銀川市各學校的學生來遊園。同伴提醒道:咱們不能進去,裡面很大,我怕我們轉不出來,趕晚上回不到家,就在外面眊眊。

於是,倆人沿着公園透視圍牆轉,遠遠看到裡面小朋友有的在玩旋轉木馬,有的在坐旋轉飛機,裡面一派歡天喜地的景象。

我多麼想進去看看啊!可口袋裡只剩下三毛錢了,家裡的境況我是知道的,母親能給五毛錢,讓我來銀川,那是下了多大的決心,想到這,我忍住了。

可是,誘惑又來了,廣場買冰棍雪糕的小販推着小車不停地吆喝:迎賓樓的雪糕,一毛一個。

正值中午,天也熱了起來,同伴又開始攛掇,咱倆買個雪糕吃,好不容易來一趟銀川,吃一回正宗迎賓樓的雪糕。於是,買了一個雪糕,找了一個地方,坐下來剝掉紙皮吃了起來。吃完了雪糕,又坐了一會兒,估摸着時間差不多了,走,咱們回家。

第一次步行走銀川的經歷,永久的留在腦海里。心理得到了極大滿足。雖然,沒有去公園遊玩,但,心裡埋下的那顆種子,卻更加踏實了。

以後的日子,時間過得飛快。初中畢業,我考進了縣一中,雖然,離銀川很近,我知道了,銀川分為老城,新城,新市區,但沒去過。

大學期間,曾和同學一去過新城、新市區,那時的新城、新市區是破舊的,沒有多少影響。只有一次,和永寧的一個同學前往永寧,又一次途徑南門,我們在南門拍了照,這也是我唯一一次,在老銀川留下的照片。

這時的南門城樓,裝飾一新,恢弘大氣,頗似天安門,廣場開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參加工作,當了老師,來銀川的機會多了,聽課,培訓學習,或休閒轉街,南門小吃一條街,溫州商城,柳樹巷,羊肉街口,金鳳凰電影院,鐘鼓樓,中山公園,成了必去的地方。以後,也參加了湖濱街的拆遷,西門橋下長城公司的建設。

現在,雖然也時常走銀川,但已經不是過去所說的老城了,而是說,到哪個區。老銀川在一天天變新,一天變大,一天天長高。正如賀敬之先生在《回延安》中描寫的:一條條街道寬又平,一座座樓房披彩紅,一盞盞電燈亮又明,一排排綠樹迎春風。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老銀川已經換新裝。

老城代表着過去,已經走遠,只殘留在記憶中了。新三區,正在蓬蓬勃勃彰的發展,彰顯着未來。[1]

作者簡介

陳樹寧,工作三十四年,中學高級教師,現在寧夏賀蘭縣第四中學任教語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