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綏靖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綏靖主義(appeasement policy),又稱綏靖政策。對侵略者姑息、退讓,犧牲別國利益以求暫時的和平與苟安的妥協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日本、意大利和德國相繼對外進行侵略,英、法兩國為保護既得利益,採取了妥協和退讓的外交政策,並企圖推動法西斯國家進攻蘇聯,以坐收漁人之利。 [1]

中文名 綏靖主義 外文名 appeasement policy 別 名 綏靖政策 定型時間 1938年3月 主要國家 英國、法國

歷史背景

1938年3月,德國吞併奧地利後,又提出割讓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的無理要求。英國首相A.N.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為與德國實現妥協,蓄意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滿足德國的侵略要求。

1938年 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德國慕尼黑舉行會議,簽署了《慕尼黑協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獻上希特勒德國「奴役的祭壇」。 《慕尼黑協定》是綏靖政策的典型表現。

1939年3月15日,法西斯德國正式吞併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2]

在西方國家綏靖政策的縱容下,法西斯德國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自食其果,遭到了法西斯的進攻。從此綏靖主義便成為縱容侵略、姑息養奸的代名詞。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