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結節性梅毒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結節性梅毒疹原圖連接圖片來源於

結節性梅毒疹是三期梅毒的症狀表現,多發生於梅毒感染後3-4年內,發生於頭部、肩部、背部及四肢伸側。為一群直徑約為0.3-1.0cm大小的浸潤性結節,呈銅紅色,表面光滑或附有薄鱗屑,質硬,患者無自覺症狀,結節的演變可能有兩種結局,一是結節變平吸收,留下小的萎縮斑,長期留有深褐色色素沉着。另一結局是中心壞死,形成小膿腫,破潰後形成潰瘍,形成結節性潰瘍性梅毒疹,愈後留下淺瘢痕。瘢痕周圍有色素沉着,萎縮處光滑而薄,在邊緣可出現新損害。這是本症的特徵。新舊皮疹此起彼伏,新的又發生,可遷延數年。[1]

發病病因

結節性梅毒疹多數通過性交直接接觸傳染,梅素螺旋體通過破損的皮膚或粘膜感染,少數通過接吻、哺乳、輸血、毛巾等受染。患梅毒的孕婦可通過胎盤傳給胎兒。

鑑別診斷

  • A、尋常性狼瘡:結節小,常陷沒於皮內,呈褐紅色,浸潤較輕,性質柔軟,破潰後常融合形成較大潰瘍,好發於顏面及口鼻附近,破壞組織而致毀容。
  • B、風濕性結節:應與近關節結節鑑別。較近關節結節小,有紅、腫等炎症徵象,存在時問短,伴急性RF的其他症狀。
  • C、其他:還有瘤型麻風等。

臨床表現

結節性梅毒疹呈直徑為2mm或更大的紅褐色或銅紅色結節,質硬而有浸潤,呈集簇狀排列,表面被覆粘連性鱗屑或痂皮,或結節頂端壞死、軟化形成糜爛及潰瘍,常一端自愈,另端又起新結節呈弧形、環狀或花環狀排列,消退後遺留瘢痕及色素沉着或色素減退斑。好發於頭、肩胛部、背及四肢伸側,分布不對稱,自覺症狀輕微。[2]

治療預防

梅毒的治癒不是輕而易舉的,有的經治療後復發,或潛伏,或轉入晚期梅毒。此外,國外有用非青酶素治療早期梅毒後,發生晚期梅毒的報告,因此要在治療完成後認真、嚴格隨訪1-3年,並在醫生指導下複查,何時終止隨訪由醫師決定,有復發者應即復治,以免轉入晚期梅毒,造成心損害。[3]

治療進展

對早期梅毒要求徹底治癒,以消滅傳染源,力爭血清反應陰轉予防復發,對晚期梅毒要求減輕症狀,控制發展,部分血清轉陰性,故治療必須正規、足量。由於青黴素療效好,毒性小,使用方便,療程短,價廉,故目前仍是治療梅毒的首選藥物![4]

視頻

第十九期:變幻莫測的二期梅毒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