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二松花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第二松花江

中文名: 第二松花江

外文名: Di』er Songhua Jiang

別 名: 西流松花江,第二松花江

河流總長: 958千米

第二松花江(Di』er Songhua Jiang),即西流松花江(自天池而下至松原市寧江區)建國後曾用名稱,1988年廢止。因西流松花江(即松花江吉林省段)本為松花江這一名詞的歷史根源。強分為第二,有悖歷史。[1]

流域水文

西流松花江是指松花江的南源(松花江有南北兩源:北源嫩江發源於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南源松花江是松花江的正源,發源於長白山的天池)。 除540.8平方千米的面積屬黑龍江省外,其餘都在吉林省境內。西流松花江干支流流經吉林省的安圖、敦化、吉林、長春、扶餘等26個市、縣,河流總長958千米,流域面積7.34萬平方千米。整個流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江道由東南流向西北。流域年平均降水量比較充沛,水資源較豐富,特別是上游山區,山高河陡,水能資源很也豐富。西流松花江幹流水能理論蘊藏量80.29萬千瓦,河流落差1556米。 松花江幹流:松花江與嫩江匯合口海拔128.22米。由匯合口至通河,幹流流向東,通河以下,流向東北,經肇源、松原市寧江區、雙城、哈爾濱、阿城、木蘭、通河、方正、佳木斯、富錦、同江等市縣,於同江縣東北約7千米處由右岸注入黑龍江,河口海拔57.16米。幹流全長939千米,區間集水面積18.64萬平方千米。松花江幹流兩岸河網發育,支流眾多,集水面積大於5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794條;其中50-300平方千米的有646條;300-1000平方千米的有104條,1000-5000平方千米的有33條;5000-10000平方千米的有3條;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6條。幹流落差78.4米,河流坡降比較平緩,平均為0.1‰,幹流上理想的水電站開發壩址為依蘭水利樞紐。幹流中游右側支流牡丹江,發源於長白山脈的牡丹嶺,全長725千米,落差1007米,河道平均坡降1.39‰,比降陡峻,水量比較豐富,其水能理論蘊藏量51.68萬千瓦,占松花江幹流區段理論蘊藏量的17.6%。

河段劃分

根據松花江、地貌,大致分為4段,即河源段、上游江段、丘陵區江段和下游江段。 從源頭到二道江與頭道江會合的兩江口,為河源段。河道長255.7千米,集水面積18724平方千米,整個江段位於長白山山地。全江段山嶺連綿,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河谷狹窄,江道彎曲,河底為石質,有岩坎、暗礁和深潭。河源段內有較大支流五道白河、古洞河和頭道江。 從兩江口到豐滿電站壩址,為西流松花江的上游江段,長208.1千米,集水面積24237平方千米,江段坡降為0.4‰-1.6‰,河谷呈「V」型。本江段內有較大支流蛟河和輝發河匯入,已建有梯級水電站白山、紅石和豐滿電站。 由豐滿電站壩址到沐石河口,為西流松花江的丘陵區江段,長190.7千米,集水面積9457平方千米,兩岸丘陵海拔300-500米。較大支流溫德河、鰲龍河和沐石河均位於左岸,呈不對稱的河網型,兩岸河谷展闊,是主要農業區。 由沐石河口到西流松花江河口,是下游江段,江道長170.9千米,區間集水面積21416平方千米,江道較寬,沿岸多沙丘,河道中叉河、串溝和江心洲島較多,江心島上叢生柳條雜草。本江段內除左岸有大支流飲馬河,右岸支流很少。 據西流松花江河口控制站1956-1979年資料推算,西流松花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6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徑流深209.6毫米。

支流

西流松花江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境內有5條一級支流,水源均為泉水。夏季有地表徑流補給,水量冬夏相差懸殊。 1.喇嘛溝,曾稱小城子溝。發源於農安縣前巴什屯北600米處。在縣內哈拉毛都鄉小城子屯北1000米處入西流松花江。全長9千米,流域面積22.5平方千米。 2.[[阿木斯爾溝],曾稱卡拉木溝,那木斯溝。發源於農安縣韓大營子屯北1000米處,在前郭縣哈拉毛都鄉卡拉木屯東入西流松花江。全長11.5千米,流域面積46.5平方千米。 3.章京營子溝,曾稱王府屯溝、西家屯溝。發源於前郭縣內王府站鎮一棵樹屯東南500米處,在哈拉毛都鄉敬老院東北1000米處入西流松花江。全長9.5千米,流域面積33.2平方千米。 4.郭家店溝,曾稱那拉街溝、三岔溝、楊樹溝。發源於縣內王府站鎮青龍山屯西200米處,在哈拉毛都鄉郭家店屯東北2000米處入西流松花江。全長10.5千米,流域面積21平方千米。 5.咚勒赫溝,曾稱登樓庫溝。發源於縣內吉拉吐鄉西咚勒赫屯西南1000米處,在東咚勒赫屯東北1000米處入西流松花江。全長15千米,流域面積82.2平方千米。

歷史由來

西流松花江在魏時稱速末水。隋唐時稱粟末水。遼時稱鴨子河, 後改為混同江。金時稱宋瓦江。元時稱松阿里河、宋阿江和混同江。明初時稱松花河,明宣德時稱松花江。清稱松阿里烏拉、松嘎里烏拉。中華民國以後仍稱松花江。1902年至1904年,沙皇俄國為了攫取在中國東北地區的航運權,責成俄羅斯帝國交通部派出技術人員,在其武裝部隊的護衛下,勘測了松花江河道。提出嫩江匯流處(三岔口)以上的河段改稱第二松花江,三岔口以下的河段改稱第一松花江。對此,當時的清朝府沒有給予肯定。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實現了「把中國東北變為日本直接殖民地」的多年夙願。為了加強對殖民地的統治,偽滿府在1938年12月20日公布了《河川法》。1939年4月1日,偽交通部發布告《為布告事茲將河川法第一條之河川名稱及區間指定》。公布河流名稱時,把松花江的兩江口(二道江匯流處)至嫩江匯流處稱為「第二松花江」,把三岔河口以下河段稱松花江。當時,偽交通部里日本人占半數以上。實際上,是在日本人說了算的情況下,把我們一直叫了500多年的松花江上游,硬是改稱為「第二松花江」! 「第二松花江」的名稱,是俄、日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產物。

資源特色

西流松花江流域廣,上游水力資源豐富,適宜梯級開發;中下游航運發達,沿江為主要工農業區;下游是重要漁業基地。

參考來源

  1. [1],成都市基層公開綜合服務監管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