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塘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竹塘鄉位於中國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城西北部,距縣城27公里,214國道穿境而過,是內地進出西盟阿佤山及西雙版納至臨滄地區的必經之道。東接南嶺鄉,南靠勐朗鎮、拉巴鄉,北與富邦鄉、木嘎鄉接壤,西與西盟縣毗鄰。轄區面積636平方公里,地屬山區、半山區,海拔在1140-1850米之間,年日照時數1740餘小時,年平均氣溫在 15-17 度之間,年降水量為1600-2200毫米之間,日光足、雨量好,土壤中富含有機物質,氣候溫和,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1]
鄉情簡介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轄鄉。清設募乃土司。民國設竹塘鄉。1940年設竹塘區,1950年是瀾滄縣府駐地,1953年是瀾滄拉祜族自治區府駐地。1961年設區,1969年更名前進公社,1972年復名竹塘公社,1984年復區,1988年設鄉。位於縣境西部,黑河西岸,距縣城30公里。面積636平方公里,人口32455人(2017年)。鄉府駐募乃,214線國道和通往西盟的公路貫穿鄉境。轄募乃、東主、攀技花、雲山、老炭山、大塘子、戰馬坡、南本、茨竹河、甘河、金勐11個行政村。屬山區半山區,立體氣候。以農業為主,主產稻穀、玉米、小麥,經濟作物以茶葉、烤煙、板栗為主。境內有鉛礦老廠、縣水泥廠、天生橋電站。募乃仙人洞、天生橋等景觀秀麗。
該行政村隸屬瀾滄縣竹塘鄉,地處瀾滄縣北邊,距瀾滄縣政府所在地27公里,到縣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27公里。東鄰勐朗,南鄰孟連,西鄰木嘎,北鄰南嶺。轄東主、募乃等203個村民小組。
全村國土面積662平方公里,海拔1460米,年平均氣溫17.6℃,年降水量183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小白辣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11880 畝,人均耕地3.8 畝,林地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211.2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91 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鄉有耕地總面積110880 畝(其中:田 20894畝,地 89986畝),人均耕地3.8 畝,主要種植 水稻、玉米、旱稻等作物;擁有林地 44757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384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2 畝,主要種植 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30 畝,其中養殖面積130 畝;草地 畝;荒山荒地76748 畝,其他面積357785 畝。有 鉛礦、鐵礦等資源。
區位優勢
竹塘鄉具有發展的區位優勢,現有耕地面積110688.29畝。其中,水田面積20809.89畝;人均耕地面積達3.8畝。以種植水稻、陸稻、玉米為主,兼有小麥、冬蕎、豆類等作物;經濟作物主要有茶葉、甘蔗、核桃、咖啡等。根據市場對茶葉的需求量大、品質提高的狀況,我鄉加大開發新茶園和改造低產茶園的力度。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加強管理,努力把茶產業建成我鄉的支柱產業。2008年末實有茶園面積12616畝,實有採摘面積5729畝,總產量137.85噸,產值165.4萬元。鄉內"喀斯特"地貌明顯,礦石資源十分豐富,以石灰石為主的礦石開發已初具規模,境內有許多的溶洞,奇山怪石遍布其間,溪水涓涓,具有發展旅遊業的巨大潛力。
農村經濟
隨着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縱深推進,竹塘鄉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勃勃生機,鄉黨委、政府結合自身實際,立足林、礦等資源,圍繞發展目標,打基礎、調結構、興科教、建支柱,一批產業群體得到了培育和發展,交通、通訊、能源等硬件設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全鄉各族人民乘着改革開放的東風,開拓進取,艱苦奮鬥,全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到2008年末,全鄉糧食總產量達1306萬公斤,人均有糧達320公斤;經濟總收入達3963萬元,人均純收入達848元;集體、個體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年末實現總收入達5518萬元。2008年財政支出1411萬元,比上年增9.8%。[2]
資源環境
全鄉有耕地總面積110688.29畝(其中:水田20809.89畝,旱地 89878.4 畝),人均耕地3.8畝,主要種植糧食、甘蔗、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44757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384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42畝,主要種植茶、蠶桑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30畝,其中養殖面積130畝;荒山荒地76748畝,其他面積357785畝。
基層組織
2008年全鄉18個黨支部,黨員727人,其中少數民族黨員602人;女性黨員93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35人,高中(中專)文化程度93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599人;六十歲以上的186人。
全鄉設團委1個,團總支13個,團支部85個,團員995人。
文化教育
竹塘鄉有文化站1個,村組文化室11個,基本能滿足村民對學習科技、文化知識的需求。
2008年底竹塘鄉共有中心小學1所,完小11所,在校生2433人;中學1所,在校生1437人。竹塘鄉正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
人口衛生
全鄉轄攀枝花、東主、募乃、雲山、老炭山、大塘子村、戰馬坡、南本、茨竹河、甘河、軍勐11個村民委員會,203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32455人(2017年)。有醫療機構12個,其中鄉級衛生院1個,衛生室11個;衛生技術人員21人,衛生院醫務人員20人,病床30張,2008年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人數26323人,參合率88.02%.鄉、村衛生室的建立,為竹塘群眾提供了方便、優質的醫療保健服務。小病在村衛生室,大病進鄉衛生院。已基本形成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六位一體"的衛生服務體系。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鄉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 、 通電視、電話五通。全鄉有5400戶通自來水。有5688戶通電,無路燈,擁有電視機農戶380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戶數 4121戶,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戶數2720戶。該鄉的道路為土路路面;進鄉道路為水泥路面;鄉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 ;鄉政府距離最近的車站28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8公里。全鄉共擁有汽車45輛,有農用運輸車162輛,拖拉機270輛,摩托車3172輛。
到2008年底,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287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74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20戶。該鄉農戶住房結構為磚混結構房屋47戶,磚木結構4484戶,土木結構2503戶,其他結構798戶。
截止2006年底,該鄉已實現通電、通路、通水,無路燈。全鄉有3935 戶通自來水,有 74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 %)。有 4878戶通電,有 186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186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65 %、25.2 %和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戶數1121 戶,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戶數 720戶(分別占總數的15.13 %和9.72 %)。
該村到縣道路為 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7公里,建有集貿市場 1個。全村共擁有汽車25 輛,拖拉機230 輛,摩托車772 輛。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27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74戶。全村有 8個村已通自來水;有 8個村已通電;有 11個村已通路;有1 個村已通電視;有11 個村已通電話。有11 個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 轉木、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3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348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503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1387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新農村建設
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的精心指導下,竹塘鄉以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以建設"綠色竹塘、和諧竹塘、富裕竹塘"的目標,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經濟發展為立足點,以民風建設為着力點,以整治村容村貌為切入點,積極穩妥、紮實地推進全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募乃村學堂小寨、大塘子村老達寨、東主村田壩三個試點村各項建設已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