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窗外有兩棵銀杏樹(孫同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窗外有兩棵銀杏樹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窗外有兩棵銀杏樹》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窗外有兩棵銀杏樹

從四樓辦公室的窗口向外望去,正好是兩棵銀杏樹,這幾天,十月的金風,把銀杏樹染成一道亮麗的風景。

我所說的銀杏樹,長在袁莊鎮政府機關辦公樓後,兩棵樹的高矮差不多,大小也差不多,每年秋天樹上都結出滿枝銀杏果。據老年人回憶,這兩棵銀杏樹栽於1957年,當時樹齡已經4-5年光景,一起栽下的有十幾棵,由於種種原因,只剩下這兩棵,它們相依為命,經過60多年的風風雨雨,長成高達近20米的大樹,如今,這兩棵銀杏樹已經成為袁莊鎮政府機關的標誌性樹木。

雖然銀杏的樹齡已近古稀,但它們並不顯老,無論是枝是葉都顯得標緻而清秀,依然地亭亭玉立,碧玉般的樹葉與枝幹形成兩把天然傘蓋。銀杏樹最美的時候要數秋天,涼爽的秋風瑟瑟拂面,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師,原先還綠意蔥蘢的銀杏樹,短短几天,就鍍成了一層金色;樹下灑滿了金黃色的葉子,行人走在上面,從遠處望去,就如同走在一條金色的道路上,那「沙沙」悅耳的足音,令人覺得如同是行走在詩的意境裡。

幾位當年的「老機關」坐到一起憶舊,談往事,發感慨,計算出銀杏樹栽下以後,鎮上僅一把手領導就換了二十三位,真可謂「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其間,機關大院的房子大修小改,建了又建,銀杏樹雖然沒有挪「窩」,卻經常變換環境,一會兒在辦公室前,一會兒在辦公樓側,曾幾何時,還被擠到院牆一角,株乾的下部長年見不到陽光,但是,惡劣的環境絲毫沒有影響銀杏樹的情緒,它們毫無怨言,一直不離不棄,依然生機盎然,枝葉繁茂,這也充分顯示了它們的強大生命力。當年郭沫若老曾經寫過《銀杏》散文,稱銀杏為中國的國樹。文中寫道:「因為你美,你真、你善。你的株干是多麼端直,枝條是多麼蓬勃,你那摺扇型的葉片是多麼青翠,多麼瑩潔,多麼精巧。」我很贊成郭老的話,雖然我國沒有命名國樹,但銀杏是在中國保留下來植物中的活化石之一,又是人們十分喜愛的四大長壽觀賞綠化樹種之一,稱它為國樹,是當之無愧的。

銀杏在民間又稱白果樹、公孫樹、蒲扇等等。據考,銀杏樹出現於3.45億年前的石炭紀,曾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歐、亞、美洲,在地質史上的第四紀冰川以後,中歐北美等地的銀杏全部滅絕,只有中國還保留着,後來逐漸引種到世界各地,因而,銀杏有古活化石之稱。

銀杏之所以叫「公孫樹」,意思是說,爺爺種下樹苗,孫輩才能吃到果實,可見銀杏樹的生長緩慢,又因為銀杏樹不好用作建材,故民間並不多栽植。又說銀杏長久了會成仙成神,長大長老了的銀杏樹就不好隨便動它,因此,古銀杏就有了點仙風道骨,即使是古樹的周圍,也仿佛罩上了一層仙氣。

離袁莊鎮機關不遠的孫莊村,有一株生長在廟後的百年老銀杏,現在已成為市級保護古樹,在它身上流出過不少傳奇故事。至今,還有人在它的身上圍下許多紅頭繩,以此為寶貝孩子「寄名」; 周圍人家每到農曆初一、月半還要在它面前焚香跪拜;據說一條高速公路建設時,按規劃古銀杏理應搬遷,最後還特地為它拐了個彎……孫莊的那棵古銀杏樹跟鎮機關大院這兩棵銀杏樹其實只不過幾里之遙,我時常想,它們之間是否有靈氣相通,是否有心靈感應呢?

在機關上班的日子,我有幸天天看到這兩棵銀杏,它們的確是很美的。首先是它的葉子,秋天,銀杏葉黃了,銀杏葉的黃不帶一絲雜色,也不是一般的淺黃或者深黃,而是象一顆顆杏子那樣的明黃,尤其是經太陽光一照,會發出純淨得如金子般的光澤。銀杏樹的枝條也不象其它樹那樣,呈一邊倒的姿態,而是交錯生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在枝椏之間便露出很大的空隙,露出無垠的藍天來。站在地面上望向銀杏樹,高遠湛藍的蒼穹,如絲如縷的白雲,和金黃色的銀杏樹葉就會相互映襯,相互炫美,愈益顯出秋天天空的高遠和美來。

銀杏的果也很可愛,成熟時的銀杏,黃黃的,表皮有點軟。當年採收時,我曾為其加過工,對其更多些了解。將其泡水,二十多天後即可去皮,洗淨後晾曬乾,一個個白亮亮的,長腰式,兩頭略有尖,玲瓏、小巧。銀杏是保健品,可煮可烤,但聽說一個人一天最多只能吃七、八粒,多食鼻子會出血,云云。

上世紀八十年代,地處袁莊鎮附近的泰興(姜埝)因銀杏樹長得好長得多而聞名,被稱為銀杏之鄉,因銀杏果和葉都有保健和藥用價值,成為很有特色的經濟作物,相傳那裡有不少銀杏人家成了「萬元戶」,頭腦靈活的袁莊人一時興起了銀杏熱,有的搞連片種植,以採收樹葉為目的,有的搞嫁接,重在收穫銀杏果,多的人家種上幾畝地,少的人家也擁有十棵八棵,不料,只不過幾年的工夫,待銀杏樹長到半大的時候,行情就跌了,秋天裡,不僅沒有人上門收購銀杏葉,甚至連滿樹的銀杏果也無人問津,直到後來,在銀杏人家的每一棵樹下,一地金黃的都是銀杏果,任憑它們在秋雨中在時光中慢慢地化作秋泥……漸漸,有不少人家耐不住性子,又把一片片銀杏樹砍去。於是,銀杏樹在袁莊地區又恢復了它的常態。

秋天到了,我時常在機關大院的兩棵銀杏樹下溜達,望着一地金黃的落葉和果實,看着秋陽將樹影在地面上慢慢移動,移動……直到有保潔員來,打掃地上的銀杏葉和銀杏果,笤帚在地上發出一陣陣沙啦沙啦的聲音,樹葉在地上飄飛,我的思緒在浮想聯翩。

袁莊鎮機關這60多年的變遷,時光悠悠,人來人往,銀杏樹無言,但它們卻是最好的見證者。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