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濟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穆濟波 | |
---|---|
出生 | 1889年 |
逝世 | 1976年 |
國籍 | 中國 |
知名於 | 20世紀20年代活躍於中學語文教育界= |
穆濟波,男,(1889~1976)四川合江人,成都高師畢業,1957年入四川省文史研究館 。曾任西北大學、中山大學、西南師範學院教授。四川省政協委員,省圖書館副館長。是20世紀20年代活躍於中學語文教育界的知名學者。早期著名的語文教育家。
簡介
穆濟波,男,四川合江縣人,早期著名的語文教育家。是20世紀20年代活躍於中學語文教育界的知名學者。
人物生平
長期在南京東南大學附中任教。對我國早期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過多方面的貢獻。
人物經歷
在1922年新學制確立後的課程標準起草工作中,擔任了重要職務。其中,《高中必修科國文科學程綱要》,就是由穆氏擬定的。所謂"必修科國文科",就是針對高中學生中國文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特為設置的,學制1年,每周授課4小時,占8個學分。《綱要》闡明其內容含2項:甲為文字學,乙為文藝概論。文字學又分言語與文字、字音、字形和字義;文藝概論又分文學概說、中國歷代文學之變遷、近世西方文學思潮之激變。如此精深的內容,擬訂者非有深厚的學養很難勝任此項工作。
在語文教材發展史上,早期文、白分編的革新嘗試中,穆氏曾為中華書局編過《初級國語讀本》、《初級文言讀本》、《高級國語讀本》和《高級文言讀本》,分別供初中、高中使用。穆氏是主張文言、白話分教的,即初中教白話,高中教文言;另於初中設文言選科,高中設白話選科,以為"調劑"之用,加強教學的針對性。他試編的文、白分編本,就是從教材建設上體現自己主張的實際步驟。
在東南大學附中,主持了道爾頓制的實驗研究。東南大學附中主任(相當於校長)廖世承是心理學家、實驗教育家,在校力主教育科學實驗。因美國實驗教育家麥柯爾來華指導,確定的課題是"道爾頓制與非道爾頓制的比較研究"。穆氏參與了此課題的研究。實驗後初步認定:道爾頓制能適應不同個性學生的學習,工作方便自由,有利於養成自動求學的習慣,尤其能養成學生初步的"治學方法和能力";但程度難得一致,學生精神容易渙散,練習考訂的機會較少。最終的結論是:道爾頓制與非道爾頓制比較,在國文科,前者並不占優勢。
穆氏在1924年發表的《中學校國文教學問題》一文中,着重探討了3個重要問題:第一,國文國語在教學上有何價值?第二,語文的本身是不是教育的目的?第三,國文國語教學的目的何在?從理論上回答了上述問題之後,他又專門公布了他在東大附中任教時重新修訂的《初高中必修國文課程綱要草案》,作為改革實踐的方案。這篇論文,可以認為是代表20世紀20年代中學語文教育理論與實驗研究最高水平的成果之一。
尋找穆濟波
秦德君的回憶錄大體上敘述了她一生的經歷,但正如一篇評論文章所說,「革命女性的尷尬大約也在這裡,想要凸現自己的革命性,偏偏所有人只喜歡看她們革命的性。」按該女性作者的說法,「秦德君的感情經歷豐富到讓所有良家婦女都目瞪口呆」。[1]
參考文獻
- ↑ 尋找穆濟波 作家:僕射,僕射的博客,200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