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實驗室是在1934年建立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近代磁學研究室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的,1951年正式組建成磁學實驗室,1987年被批准為中國科學院磁學開放實驗室,1990年經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批准成為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研究領域

磁學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是:以磁性物理的基礎研究為指導,以有重大應用背景的材料--稀土過渡族金屬間化合物和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等為重點,開展物質的基本磁性和磁電磁熱磁光等效應研究,探討從微觀電子結構、介觀、界面及複合相到宏觀磁性之間的內在聯繫,探索新材料[1]和新的人工結構材料的磁性物理學。實驗室現分五個課題組開展相應的工作:1)散裂中子源設計;2)自旋電子學材料、物理及器件研究 ;3)磁性金屬氧化物/化合物量子序調控及相關效應研究;4)磁性納米結構與磁共振研究;5)新型磁性功能材料的探索和研究。

現任實驗室主任為 成昭華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是沈保根研究員。

項目成果

實驗室自建設以來取得了在許多國際上開創性和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如在新型稀土-過渡族化合物的結構和磁性中,首次發現了快淬高碳高穩定間隙稀土鐵化合物,首次通過常規冶煉方法獲得了結構穩定、高居里溫度、強單軸各向異性的高碳2: 17型單相化合物,克服了國際上眾多實驗室都在努力解決的2:17型稀土鐵氮(碳)化物高溫不穩定的缺點,並對這類化合物的晶體結構與磁性作了系統地研究,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重視。國際著名物理學家、稀土鐵族間隙氮化物的發現者、歐洲間隙稀土化合物攻關組組長Coey教授在國際磁學會議的特邀報告《永磁學的前景》中引述了本項研究;著名磁學專家、美國Hadjipanayis教授在國際間隙稀土化合物會議的大會總結報告中稱:間隙高穩定碳化物是永磁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自旋電子學材料和物理研究中,我們在多層膜方面的開創性工作。例如在全世界至今發現具有GMR效應的20多種金屬多層膜中,有三種是我們發現的。1995年至2001年間實驗室承擔各類重要科研項目75項, 其中863項目3項,973項目6項,院重大項目6項,重大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傑出青年基金[2]2項,傑出青年基金B類1項,百人計劃5項。獲國家、院、省部級獎項11項,申請及授權專利9項。共發表學術論文650篇、國際國內會議論文230篇,合作出版中文專著2本。經科技部信息所統計結果表明,1995年以來,磁學實驗室室在稀土金屬間化合物方面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超過400多次,其中單篇論文被引用數兩次列全國前十名之內。

視頻

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相關視頻

走進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