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短梁一般指梁的跨度與高度之比L/h=2(2.5)~5的梁,且適用於本身直接承受豎向荷載為主的深梁(剪力牆結構的連繫梁雖然尺寸接近深梁,但其支座條件不同,梁的剪切變形較大,故不在本條之列)。深梁因其高度與跨度接近,受力性能與一般梁有較大差異,在荷載作用下,梁的正截面應變不符合平截面假定。為避免深梁出平面失穩,規範對梁截面高寬比(h/b)或跨寬比(L↓0/h)作了限制(截面寬度不小於140mm,當lo/h≥1時,h/b不宜大於25,當lo/h<1時,lo/b不宜大於25),並要求簡支深梁在頂部、連續深梁在頂部和底部儘可能與其它水平剛度較大的構件(如樓蓋)相連接。簡支深梁的內力計算與淺梁相同。但連續深梁的彎矩及剪力與一般連續梁不同,其跨中正彎矩比一般連續梁偏大,支座負彎矩則偏小,且隨跨高比及跨數的不同而變化。工程設計中,對連續深梁內力按彈性力學方法計算,暫不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試驗表明,簡支深梁在斜裂縫出現後,梁內即發生明顯的內力重分布,形成以縱向受拉鋼筋為拉杆、斜裂縫上部混凝土為拱肋的拉杆拱受力體系。深梁的受剪承載力主要取決於截面尺寸、混凝土強度等級和剪跨比,其次為支承長度,分布鋼筋,尤其豎向分布筋作用較小。深梁支座的支承面和集中荷載的加荷點都是高應力區,易發生局壓破壞,應進行局壓承載力計算。深梁是較複雜的構件,應遵守規範有關要求。[1]
「梁」字始見於西周時期。春秋時期文字與西周時期相比較並沒有很大的變化。戰國時期的「梁」字卻有很多的寫法,結構都不盡相同。有的是承襲前代文字的寫法,有的是在戰國時期演變發展。秦、漢時期的文字以字形8的戰國文字發展成現如今的寫法。
「梁」字是形聲兼會意字。字從水從木,刅聲。「刅」讀chuāng,是聲旁。橋底下一般有河,所以從水,「木」表示建築材料,所以本義是指橋。後也引申為屋樑。《後漢書▪陳寔傳》中說「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樑上。」這裡「梁」字又用為地名,後也用作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