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賞析原文與詩歌鑑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林寺桃花》這是一首紀游詩,作於江州司馬任上。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建於晉代,是我國佛教著名寺院。詩人有《游大林寺序》,言作詩緣起甚詳。序云:「余與河南元集虛……凡十七人,自遺愛寺、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翠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因口號絕句雲。」[1]
原文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賞析
初看此詩,似直賦其事,寫「山高地深,時節絕晚」、「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而已。熟味則別有意趣。詩人往游大林寺,是「人間四月芳菲盡」的初夏,不但桃梨等花發較早的樹木早已無花,就是花期較遲者也已綠暗紅稀。他們原本是無意尋花的。而「山寺桃花始盛開」這是一個意外的發現。簡直連聽也未聽說過。原因很簡單:「大林窮遠,人跡罕至。」此詩將「山寺」與「人間」對舉,不惟有意無意將山寺比擬作靈境,同時也意在寫出它的摒絕人跡。然而人們只要肯造險遠,往往會有意外收穫,這正是遊歷的一種樂趣。
「始盛開」三字已摸擬出遊者驚嘆的神情。接下去詩人沒有就深紅淺紅的花色作具體描繪,卻抒發自己的一番感慨:「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散文中的「時節絕晚」四字到詩中變成了活的形象。它很有意味,妙在將春擬人。春本是一個時間的概念,詩人從山下山上時節差異着眼,以空間範疇寫之,於是春天就有了生命,居然能轉移自由。這也增加了此詩的情趣。晚唐王駕《雨晴》詩云:「蛺蝶飛來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與此構思同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