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壩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留壩縣位於陝西省西南部,漢中市北部,東連洋縣、城固,南接漢台區,西鄰勉縣,北靠太白、鳳縣。總面積1970平方千米。總人口5萬人(2004年)。
留壩地處秦嶺南麓,漢江上游,「面巴蜀而背秦川」,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地質地貌特徵獨具特色,歷史悠久,資源豐饒,交通便利,歷代為棧道交通要道,素稱「秦漢咽喉」之地。
境域東西長46.4公里,南北長67.2公里,總面積1970平方公里,其林業用地272.5萬畝,農用地8.9萬畝,為陝西省林業縣之一。[1]
建制沿革
夏商時,境域屬梁州;周並梁於雍,境域屬秦地雍州。春秋時期為羌人所居;戰國時期屬白馬氐管轄。
秦代,境域隸屬漢中郡。後劃歸隴西郡,統屬「故道縣地」。
西漢時,境域南部屬漢中郡褒中縣地,北部及西部屬武都郡故道、沮、河池三縣地。東漢時期,境域仍之。張魯據漢中,改漢寧郡,本境南部屬之。
三國時期,本境為蜀魏相爭的重要地帶。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魏將鍾會率兵入漢中。264年,蜀國滅亡,本境歸魏,屬武都郡故道縣地。
兩晉時期,本境歸益州,屬武都郡河池、沮、故道三縣地。其南部屬漢中郡褒中縣。
南北朝時期,境屬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本境屬南岐州故道郡鳳州;西魏廢帝三年(554),改故道郡為歸真郡,改南岐州為鳳州。本境南屬漢中郡褒中縣,北屬歸真郡梁泉縣(鳳縣)。北齊廢帝乾明元年(560),本境北屬梁泉縣(鳳縣),南屬褒中縣。北周大成元年(579),本境屬兩當郡梁泉縣地,後屬順政郡靈道縣地。
隋代,大業三年(607),廢鳳州置河池郡,治所梁泉縣,本境屬之;大業十三年(617),河池郡太守蕭瑀以郡降唐,本境隨之歸唐。北部屬河池郡梁泉縣地,南部屬順政郡褒城縣。
唐代,初期和中期,境域均屬河池郡梁泉縣地。乾元元年(758),改河池郡為鳳州,境域屬之。南部屬山南西道興元府褒城縣。
五代時期,境域屬鳳州梁泉縣地。後梁貞明元年(915),蜀主以王宗瑤為東北招討使,攻克鳳州,本境歸蜀。後唐同光三年(925)九月,魏王遣郭崇滔為招討使,率兵伐蜀,本境歸後唐。後漢天福十二年(947),蜀主命山南西道節度使孫漢韶攻克鳳州,設行營,本境復歸後蜀。後周顯德二年(955)十一月,本境又入後周之梁泉縣地。
北宋時,本境北部屬陝西路(後改為秦鳳路)鳳州梁泉縣地。南部屬利州路興元府褒城縣地;南宋本境歸興元府(今漢中)管轄。端平三年(1236),蒙古兵攻克武休關,本境歸元。
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本境遂為興元路沔州所管。至正二十三年(1363),境域由興元府鳳州管轄。
明代,洪武三年(1370),設留壩巡檢司,地屬鳳翔府鳳州。洪武七年(1374),歸漢中府鳳縣轄。弘治年間(1488~1505),遷留壩巡檢司駐廢邱關(留鳳關)。正德年間(1506~1521),移留壩巡檢司駐柴關(柴關嶺),縣地北屬鳳縣,南屬褒城縣。
清代初,境沿用明代建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漢中府水利通判遷駐留壩,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5)十二月,設置留壩廳。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正月,將鳳縣南星(留鳳關為界)以南,褒城縣武休關以北,劃歸留壩廳管轄,東與洋縣松坪子交界,西以沔縣黑河為界,改漢中府水利通判為撫民通判。乾隆三十九(公元1775年)十二月,升漢中府撫民通判為總捕水利同知,主理留壩廳行政事務,兼理鳳嶺(酒奠梁以東)、柴關驛務,隸屬漢中府。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治所移至留壩。
中華民國2年(公元1913年),改留壩廳為留壩縣,隸屬陝西省。民國3年(公元1914年)1月,廢漢中府,設漢中道,留壩縣屬之。民國17年(公元1928年)撤漢中道,直屬陝西省。民國24年(公元1935年),漢中設為陝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留壩縣屬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2月2日留壩縣成立人民政府,隸屬陝南行政公署。1950年1月,將褒城縣的鐵佛殿鎮劃歸留壩縣。1951年,設南鄭專區,留壩縣屬之。1954年,南鄭專區改稱漢中專區,留壩縣屬之。1958年12月29日,撤銷留壩縣置,劃歸鳳縣管轄,隸屬寶雞專區。1961年1月15日,將留壩縣轄區劃歸漢中市管轄。1961年9月2日,恢復留壩縣置,隸屬漢中專區。1968年,改漢中專區為漢中地區,留壩縣屬之。1996年6月,改漢中地區為漢中市,留壩縣屬之
行政區劃
留壩縣轄8個鎮:青橋驛鎮、馬道鎮、火燒店鎮、武關驛鎮、城關鎮、留侯鎮、玉皇廟鎮、江口鎮,98個行政村。[2]
地理環境
陝西省漢中市留壩縣地處陝西省西南,漢中市北部,東連洋縣、城固,南接漢台,西鄰勉縣,北靠太白、鳳縣。東經106°38′05〞至107°18′14〞,北緯33°17′42〞至33°53′29〞。東西長46.4公里,南北寬67.2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距西安市367公里,距漢中市85公里。
地勢北高南低,西、北、東三面山嶺環抱,東南部地勢較低,形如簸箕。境內最高海拔2610米,最低海拔585米,平均海拔1547米。有耕地45049畝,占總面積的1.8% ,其中旱地34023畝,占75.6% ;水田11026畝,占24.4% 。
縣域屬亞熱帶北緣山區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系長江流域漢江支流褒河水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1804.4小時,年降雨量886.3毫米,平均氣溫11.5 ℃,無霜期214天。境內山嶺陡峭,垂直高差大,地貌複雜,氣候多變。[3]
資源情況
水資源
以光華山為分水嶺,東為褒河水系,西為黑河水系。褒河水系流域面積1758.03平方公里,占留壩縣總面積的89.8%;黑河水系流域面積198.6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0.2%。有大、小河流20餘條,總徑流量6.78億立方米,其中褒河水系流量占絕對優勢。徑流量1億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5條,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6條,水資源總量12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21.5萬千瓦,可開發利用13.5萬千瓦。
植物資源
生物資源得天獨厚。林產品極為豐富,盛產板栗、核桃、獼猴桃、天麻、生漆、杜仲、食用菌等林副產品。特別是以留壩命名的「留壩香菇」被列入陝西省優質產品名錄。天然中藥材和生化植物品類繁多,人稱「綠色寶庫」、「天然藥庫」。留壩縣可供藥用的動、植物藥材有1320多種,盛產黨參、當歸、豬苓、杜仲、天麻、金銀花、生地、西洋參、棗皮、靈芝、九節菖蒲、黃姜、柴胡、茯苓、山藥、川芎等稀有名貴藥材,尤其是黃姜、西洋參、黨參、天麻、豬苓等中藥材品質極佳。俗稱「山珍」的菌類資源有乳菇、柳針菇、平菇、紅菇、冬菇、裂褶菇、側耳、金線菌、猴頭菌、木耳、羊肚、多孔菌、口蘑、喇叭菌等21屬300餘種,極具開發價值。
留壩縣林地面積181673.71公頃(272.5萬畝),占總面積的92.8%,森林覆蓋率86%,人均林地4公頃。樹種以紅樺、櫟類、山楊、冷杉、華山松、油松為最多,大部分為天然林。現有馬道、火燒店、閘口石、桑園、廟台子5個國營林場和9個天然林管護站,負責留壩縣森林的管護和營造。留壩縣現有天然牧草場2312.32公頃,占總面積的1.2%,主要分布在縣城西北。
動物資源
境內野生動物達410餘種,其中常棲飛禽類270多種,被列為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毛冠鹿、金錢豹、羚羊、蘇門羚、林麝、鬣羚、豹貓、熊、靈貓、大鯢、蠑螈、白冠長尾雉、血雉、大鴇、白肩雕、紅腹角雉等。[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儲量大,發現的礦藏有50餘處,主要有鐵、銅、鎳、鉻、金、銀、鋁、鋅、銻、煤、硫、水晶、石墨、石英石、大理石、冰洲石、花崗石、石榴子石、水鈣鋁榴石(紫柏翠)、石棉、滑石、蛇紋石等,其中以鐵、銅、鉛鋅、煤類、大理石、蛇紋石蘊藏量大,極具開發價值。鐵礦總儲量約490萬噸,含鐵量35%左右,現有18處28個開採礦點;矽線石儲量約170萬噸,其主要成份Al2O3含量達56.32%;鉻礦品位在35%以上,儲量3萬餘噸;大理石儲量2.3億立方米,尤其以雪花白大理石最為珍貴,石體潔白無瑕,高雅華貴,通體晶瑩,是現代建築裝潢的最佳之選。被視為石材珍品的大花綠蛇紋石,總儲量3.3億立方米。[4]
區域人口
1950年,留壩縣人口26042人。1951年,留壩縣人口為26929人,淨增887人。
1966~1974年,人口出生率最高。1966年出生1155人,除死亡533人外,淨增622人,出生人口占總人口3.1%;1974年出生1185人,除死亡496人外,淨增689人,出生人口占總人口3.3%。
1980年以來,計劃生育工作深入開展。1990年,留壩縣人口出生率為2%,人口死亡率為0.9%。1996年,留壩縣人口出生率為-2%,人口死亡率為0.8%。
2000年,留壩縣轄5個鎮、5個鄉,總人口4629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城關鎮11065 、馬道鎮5381、武關驛鎮5727、 留侯鎮3196、江口鎮7713、青橋驛鄉2388、火燒店鄉3511、石門鄉1735、玉皇廟鄉3520、桑元鄉2058。
境內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壯族、滿族、黎族。
區域經濟
第一產業
民國30年(1941)統計資料,留壩縣牧草面積41.5萬畝,牲畜存欄為:牛743頭,馬13頭,羊152隻,豬7600頭,蜂3078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糧食和油料作物種植仍居首位。糧食種植,以秋糧為主,秋季農作物品種以玉米水稻為主。1949年,留壩縣糧食播種面積11.3萬畝,總產量841萬公斤。1983年,農業資源調查,留壩縣有草坡31.5萬畝,占總面積10.8%;可利用面積為26.8萬畝。占草場面積的85%,其飼草、飼料資源豐富,草食家畜、家禽發展迅速。
1990年,糧食播種面積降至7.9萬畝,總產量1647萬公斤,較1949年增長1.9倍。1995年留壩縣牲畜存欄:牛6090頭,羊609隻,豬1.41萬頭,蜂5179群,家禽(雞)5.59萬隻,池塘養魚12畝。1996年,糧食播種面積為9.5萬畝,總產量1853.3萬公斤。
2003年,留壩縣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西洋參、食用菌等主導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西洋參累計留床面積達到2600畝,比2002年翻了兩番。高山無公害蔬菜種植規模逐年擴大,種植面積達1萬畝,總產達9500噸。核桃、板栗、銀杏種植面積累計達到3萬畝,發展梨、李、桃等小雜果3500畝,被中國林學會銀杏分會授予「全國銀杏示範基地縣」稱號。畜禽養殖規模不斷擴大,以豬、禽、蜂為主的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2007年留壩縣豬、牛、禽、蜂飼養量預計分別達5萬頭、7000頭、12萬隻和2萬箱。西洋參、蜂蜜、花粉綠色認證以及香菇、木耳無公害產地認定順利完成。以大鯢、林麝養殖為主的特色養殖業快速發展,留壩縣已建成大鯢養殖場84個,養殖林麝140餘頭。
第二產業
中華民國時期,留壩縣工業以廟台子鐵廠冶煉鑄造最為知名,其產品遠銷西北各省。其他工業門類較少,規模較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1953年起,實行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原有的企業在整頓中並、轉。1958年,在「大躍進」中組建全民企業,掀起了「大煉鋼鐵」的高潮,然而因其盲目發展,缺乏技術,不久即停業。1963年,調整工農業生產關係,向農業傾斜,工業生產基本停頓。
1970年,興辦「五小」工業(小鐵廠、小煤礦、小農械廠、小木材加工廠、小釀造廠),引進技術和設備,擴大基建投資,招聘技術人才,利用當地自然資源,採取綜合開發,加工增值,工業初露生機。
1979年後,逐步調整產業結構,進行技術改造,名優產品相繼問世。
1981年,縣人民政府確定縣辦工業以建材工業為主體,依靠當地石材、木材等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石材、木材等加工業。1984年,鄉鎮企業發展,成為留壩縣工業生產的一大支柱,工業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邁步,雖然規模效益尚不顯著,但工業產值逐漸上升。1996年,留壩縣工業企業達229家,產值為7264萬元。
2008年至2013年五年內,建成水電站2座,總裝機容量達1720千瓦。非公經濟的主體地位日益凸顯,累計發展「省級成長型重點企業」1戶、「市級成長型重點企業」3戶、「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戶、規模以上企業4戶。2011年,留壩縣新發展私營企業14戶、個體工商戶172戶,實現工業總產值1.6億元,是2006年的2.3倍。[5]
社會事業
科技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留壩縣先後在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郵電、金融等工作部門設置科技推廣研究機構,配備科技人員,按照行業需要和專業人才的實際情況,分門別類組織科技隊伍,開展科學試驗、示範、推廣、應用活動。1986年,留壩縣共有各類科技人員813名,占幹部、職工人數2698名的30%,其中大學本科畢業67名,專科畢業110名,中專畢業593名,其他技術人員43名。這些人才分布在黨、政部門工作的有138名;教育系統267名;衛生系統156名;農牧業系統107名;林業系統35名;城建環保系統5名;文化(新聞)系統19名;財貿金融系統55名;鄉鎮企業31名。
1989年,留壩縣科技人員1007名。其中,教育系統335名,農業系統150名,工商企業127名。止1996年,留壩縣有高級科技人員8名,中級科技人員134名。
2006年,留壩縣建成玉皇廟銀杏、江口無公害蔬菜、留候鎮豬苓、天麻生產基地,完成西洋參GAP認證工作。申報市級科技創新項目8個,申請專利2個,評選出縣級農業、醫療衛生、教育等行業科技進步項目11個,開發出食品、中藥材、礦產等方面新產品、新工藝15個。
醫療衛生
中華民國時期,留壩縣群眾診病買藥依賴民間中醫、草醫和游醫、藥販。留壩縣從醫者10餘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留壩縣僅有國家醫生3人。1957年,留壩縣有醫務人員27人,集體醫療保健和個體行醫人員132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中有西醫師1人、中醫師1人、西醫士7人、中醫士4人、護士5人。1961年,留壩縣有醫務人員13人、病床5張;按當時人口計算,每2264.5人中有一名醫生。1981年,留壩縣有醫務人員204名。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23人,病床110張。1989年,留壩縣有醫務人員210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87人,留壩縣平均每230人中有1名醫生。
1979年後,留壩縣實行衛生專業技術職稱評定。1980年,授予主治醫師職稱者1人、各類醫師職稱者22人、其他衛生專業技術職稱者46人。1989年,留壩縣有副主任醫師(高級)1人、主治醫師(中級)25人、醫師57人、醫士73人,共計156人。1988年8月,縣衛生局對農村個體醫生進行了業務考核,並給26人頒發了鄉村醫生證書。1989年底,留壩縣有8名個體醫生辦理了《行醫執照》。其中,有2名全民職工辦理了停薪留職手續,從事了個體行醫。
1995年年報統計,留壩縣全民、集體醫療衛生單位有25個、病床100張、醫務人員217人。其中,縣衛生局7人;縣屬單位6個、104人;區級醫院4個、37人;鄉級衛生所15個、69人。留壩縣衛生技術人員的醫務人員總數的89.05%,其中大專院校畢業生占衛生技術人員的54.83%;中專畢業生占衛生技術人員的34.22%。
1996年,留壩縣有衛生技術人員163人,其中西醫師52人。
2011年,留壩縣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規範化建設100%,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94.8%;建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3.46萬份,建檔率77.6%。救助農村低保對象4388人、城鎮低保對象800人,實施醫療救助743人。
基礎設施
1954年以來,留壩縣除恢復和拓展公路運輸線外,繼而在城鄉修建了數條公路。至1995年,縣、鄉公路暢通,初步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1996年,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交通運輸環境也不斷改善。寶漢公路(316國道) 鐵佛殿至青橋驛20公里首險路段,將其油路拓寬後鋪築成二級水泥路。
姜眉路、高桑路建設工程陸續完成,廟二路、西坪路等縣際公路相繼完工,截至2013年累計新建、改建公路442.2 公里,留壩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668公里, 40 多個通行能力較差的行政村交通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實現鄉鄉通三級以上柏油路或水泥路, 87% 的行政村通公路,以316國道、姜眉路、高桑路為骨架的環形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先後完成河濱路上段、紫柏路及廳城路、橋等新建和改建工程,硬化路面1.9萬平方米。[6]
歷史文化
地方風俗
歌舞
明清以來,每逢節日和重大慶祝活動都有民間歌舞助興。歌舞主要有獅子、龍燈、社火、高蹺、彩船、車車燈、蚌蚌舞、板凳龍、端公舞、圍鼓子、二鬼扯蛋、抬縣官、張公背張婆等。
音樂
留壩縣山民自古喜唱山歌,亦稱民歌。音樂旋律由川、豫、鄂等地曲調演化融合而成,曲調組合呈多元化。
說春
每年農曆正月,藝人持木刻版春牛日曆(俗稱「春貼」),走家串戶,手敲蓮花落板,說唱押韻順口的恭賀之詞,然後奉送「春貼」,主家還以謝禮。
嗩吶吹奏
境內亦有民間嗩吶吹奏藝人。逢年過節,婚喪嫁娶,藝人自由結隊,為主戶助興,流行的曲牌有《高山流水》、《雨打芭蕉》、《迎賓客》、《喜迎門》、《昭君怨》、《雁落沙灘》、《梅花三弄》等。
民族文化
送蒜苗拒婚
經人介紹或男女雙方自相認之後,通過一段時間的交往了解,覺得雙方某些方面和自己要求差距較大,不能情投意合,志趣愛好各異,怕直截了當告訴人家而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就直接送給或者托人捎去一把蒜苗,取「蒜苗蒜苗,算了算了」之意。對方接到蒜苗後就知道此事不成,不會在提說婚事。假如在沒有蒜苗的季節,也可用送蒜苗表示拒婚。
刀砍核桃樹
留壩是秦嶺山區核桃的縣區之一,在民間流傳着一種「刀砍核桃樹」的習慣,實際這是一種科學管理核桃樹的方法。
「說酒禮」
留壩人家,素重禮儀,每逢婚嫁喜慶之事,親朋好友饋贈禮品,以示慶賀。主家定排宴款待,並特請一位口齒伶俐、能說會道者立於宴前代主人向各位賓朋致辭道謝。這種形式,名曰:「說酒禮」。「說酒禮」多為主家向各位親朋道謝之語,表達它日銜環相報之意,懇請賓朋開懷暢飲之情。其辭多四、六、九言為句,道來琅琅上口,聞之悅耳響亮。其語言樸實懇切,情濃意長。
風景名勝
紫柏山森林公園
地處留壩縣西北部,總面積112平方公里,景區以紫柏山為主題,包括光華山、鐵龍山、玄女洞、古營盤和紫柏山五大景區。悠久的人文歷史和神秘的自然景觀,賦予紫柏山厚重博大的自然與文化的雙重價值。紫柏山山勢巍峨,狀如游龍,又名「龍如山」,有「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之美譽,是與華山、太白山齊名的陝西三大名山,主峰海拔2610米,植被分布受地形、氣候和海拔高度的影響,形成典型的森林垂直帶譜,自上而下依次形成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紅樺杜鵑林帶、冷杉林帶、灌木林帶和亞高山草甸。
張良廟
位於秦嶺南麓紫柏山下,316國道旁,始建於東漢末年,是漢高祖劉邦的開國謀臣「漢初三傑」之一張良功成身退隱居之地,是全國最大的祭祀張良的祠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中國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三洞天」。整個古建築群依山而建,隨形就勢,建築與山林相映,北方宮殿與南方園林交融,九大院落錯落有致,照壁、牌樓、進履橋、三清殿院、大殿院、南北花園、拜石亭、洗心池、雲梯、草亭、授書樓、五雲樓、石牛、石魚、避谷亭等景觀令人目不暇接,「拐拐竹」、「掛甲垂柏」、「廟台槭」等,素有「紫柏山霧氣騰騰,張良廟賽過北京城」的美譽。
風雲寺
風雲寺位於漢中市留壩縣褒河上游青橋驛蔡家坡斜對面半山腰,距漢中市32公里。據碑載,寺初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3~1607年),清代光緒三十年由海慧和尚重修,1998年4月風雲寺僧人釋源慧(即圓慧)恢復風雲寺。禪院兩尊以獅為墩、龍繞柱攀連連為一體的精美石雕凜凜生威,兩副石刻對聯「暮鼓晨鐘驚醒世上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若海夢迷人」和「佛門廣大難度不善之人,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時時警示世人。
褒斜棧道漂流
褒斜棧道是早於萬里長城的土木建築,西周末年「一笑千金」、「烽火戲諸侯」的褒姒就是從這條古道上被送出漢中的。褒斜棧道,全程470餘里,其中280餘里都在留壩境內,鼎盛時期,五里一亭、十里一閣、三十里一驛,凌空飛架,蜿蜒盤旋於滾滾褒河之上,崇山峻岭之間,氣勢磅礴,堪稱「古代高速公路」。並以其險、奇、雄著稱於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蕭何月夜追韓信」典出於此。褒斜棧道漂流位於褒河上游姜窩子段,兩岸青峰如削、植被茂密;沿途可觀田園風光,嬉戲沙灘,參觀千年棧道遺蹟,十里漂流,百折千回,浪遏飛舟,給您留下「披閱棧道風雲,駕馭長河波浪,親歷英雄壯舉,感受激情召喚」的人生體驗。[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