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活隨記(文耀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活隨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生活隨記》中國當代作家文耀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生活隨記

1 筍子炒肉

俗話說;寧可無肉,不可無竹。就是說我們寧可三天不吃肉,但是不能看不到竹!

因為竹子是菊蘭梅竹四君子之一。

以前的小兒們都見過竹子,也見過肉,那是不聽大人的話,大人一氣之下拿起竹杆子朝兒們屁股上打,也叫做筍子炒肉。

筍子是從泥土中剛剛生髮出來的叫筍子,長大以後叫竹子,

春天萬物生長,春筍從泥士中升發出來,人們把春筍從地面瓣下,回家後,用清水漂,再用開水「」了一了」,用大火把筍子和着肉絲在一起炒,放點青椒,或者是紅辣椒,即好看又好吃,鮮嫩鮮嫩地。

這是餐桌上的一道「筍子炒肉」菜。

2021.5

2 納涼青崗坪

避暑納涼來到半高山鄉村——長陽青崗坪。閒下在田園小路上悠悠的散步,看到田地里的包穀一根根苗條的身姿挺立在田地上,青青的長葉,微風搖擺,好像在向路人招手,技頭上的「楊花」,好像在向路人說苞谷要熟了。

包穀杆子的中間在青青的長葉根處,長着一枚枚飽滿的苞谷,頭上黃黃的細軟的須子,就像戰場上將士的頭盔須子,呈現出颯爽英姿的姿態,苞谷被苞谷葉裹着橢圓形的身材,形式農家姑娘織布的梭子,經過大自然的撫育,包穀亭子上已經長岀飽滿的顆粒,標誌着今年苞谷又是個豐收。

在另一片小菜地里,種植着一行行一排排的廣椒,廣椒主幹不高,在向上生長時,不時段的分長出支杈,在青青的支杈處葉片後面慢慢地開岀一朶朶小小的百花,百花開過一段時間就慢慢地低下頭,在陽光雨露中成長,支杈上孕育岀一個個小小的青椒,慢慢地結滿了像山羊頭角式的大青廣椒。

據苞谷被人類知曉後,即是山區民眾主要生存食糧。山區少水田,多旱田坡地,包穀「生性潑辣」,耐旱耐干。

人們收穫苞谷後,用石磨磨細成苞谷粉,用少許水伴攪蒸成「苞谷飯」;多用水伴攪少許苞谷粉做成「包穀糊塗」;把苞谷磨成「漿糊」用桐樹葉,苞谷葉包住「苞谷漿」,有條件的裡面包一點鹽菜,臘肉丁,蒸成「苞谷粑粑」;把苞谷曬乾後,在鐵鍋中炒,到熟時會自動炸開,象一朶朶小花,人們叫苞谷泡或包穀花;在人類生活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學會了用包穀釀苞谷酒,做苞谷醪糟,用包穀粉拌肉片做成「粉蒸肉」,把苞谷粉密封在罈子裡面,做成「雜廣交」,把包穀熬成「包穀糖」;在少吃缺穿的年代,山區的人們外出辦事,下田勞作,揹腳運輸,都用「口袋」帶着苞谷泡或者苞谷粑粑或者苞谷粉作乾糧。

我們民族老祖宗傳下來的苞谷,是我們人類於生存,繁育,健康成長的有益無害的糧食。

廣椒在我們生活中是一份離不開的菜,它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道下飯菜」,在蔬菜中廣椒自己是「一道主菜」,炒青椒絲,青椒片,「干煸梗廣椒」,泡廣椒,醃廣椒,他可以和任何菜相搭配;肉類,魚類,豆類,素菜類,讓人看着美觀,讓人吃着有好的口感,它還能去寒濕,他還能做成廣椒醬,和胡豆瓣在一起,做成豆瓣醬。

廣椒同樣是我們的老祖宗傳下來的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起着好作用的一門蔬菜,你看它開的是百花,枝幹杈結的廣椒都是青青的,這不也是要我們跟它一樣清清白白的活着,成長,奉獻。秋後還能變成人們所喜歡的紅色。

要把老祖宗默默的傳下來的好東西,保留並傳承下去……

不是什麼東西都能吃。不能吃的,千萬不吃;不該吃的,千萬不吃;不是吃的,千萬不吃。

2023.8.7於青崗坪

3 憶農村的「響竹篙」

到鄉村旅遊,您可能只想到「農家樂」的那個土雞子火鍋,因為土雞是農家「散養」的,散養的土雞在田坎、山坡、屋前屋後吃野生野長的蟲子、生物……

土雞它們有時也會很不自覺地去吃農民曬在「稻場」上的糧食,有時又不守規矩地跑到農田中去刮扒亂「哈」,這時主人就要把它們趕離開去。

方言就叫「趕雞子」。

你知道主人是用什麼趕雞子的嗎?趕雞子的吆喝聲是甚麼聲音呢?

據我知道的是農戶用一根竹子,砍斷修改成一根長約1米2、3,粗約2-3公分,從竹子的一頭,用刀劃開,劃到竹子的一半即可,劃成細支細根,搖動起來竹子的細根互相碰動發出響聲,就用這來趕雞子,不讓它吃糧食和田裡的作物。這一根趕雞子的竹杆就叫——「響竹篙子」。

隨着「響竹篙子」發出的敲打響聲,農戶人嘴裡也發出趕雞子的吆喝聲,用我們方言就是:「吙奇、吙奇、吙奇……」。

但是也不能讓雞子餓着,農戶人就用「戳瓢」裝點米或包穀,撒在稻場旁餵雞,喚雞來吃的吆喝聲,我們的方言是:「咕……努努努……咕……努努努……」。

2022.3

4 憶九碼頭挑散扁擔的

挑散扁擔,忽一聽起來好像這個話不通啊,扁擔就扁擔,怎麼還有散扁擔!哦,這是宜昌的一個俗語,上一個世紀,城區市民中有一種自由的,尋找生活來源的,社會上的一種靈活,零時性的職業,叫挑散扁擔。

這個職業,主要是在江邊碼頭上邦旅客把船上隨身帶着的自己又拿不動的物品挑上岸。

那個時候,宜昌的九碼頭是長江邊上上下下客輪停靠的碼頭,旅客多生意多,挑散扁擔的自然就比較多,一般都是成年男人,也有中年婦女,那可能是家庭生活所迫才出來幹這種體力活的。

挑散扁擔的人,他們工作的工具就是一根扁擔,兩根繩子拴在扁擔上,岀門找活路。

九碼頭,船多貨多人多,熱鬧非凡。每當輪船的汽笛一響,這些挑散扁擔的就隨着上船的旅客,下河上船工作的工作人員一起上到躉 船上面,輪船一靠岸,他們就巴着輪船的邊邊鐵鏈攔扦,高喊着;「有沒有要挑貨的?有沒有有貨物要挑上坡的?」這時候船上面的旅客就伸岀頭來回答;「我這兒有,三樓,我這要一個,四樓…」

挑散扁擔的就拿着挽着繩子的扁擔上到客輪上面,到叫喊的旅客船艙面前,雙方在掂量貨物輕重大小,對勞務費用討價還價多少確定後,把他們需要提上岸的物品,用繩子系好,或者是扛在肩上,跨過客輪,一步一步的走過 躉船,走過「跳板」,走過一長排叫「草鞋板的小木船(鐵皮船)搭成的長跳板走上岸,再一步一步的爬上青石板的「礓叉子」,上了九碼頭坡上,在街口邊歇下來,等旅客交付完挑散扁擔的勞務費用,這一趟生意就算做完了。有時船多停的時間集中,挑完一趟馬上又跑回到躉船上吆喝新一趟生意。

在那個年月,交通運輸繁華的九碼頭,出現了為解決生計之難的挑散扁擔的市民。

[1]

作者簡介

元辰,本名袁國新,夷陵人,現為中國文藝**家協會、中國散會學會、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