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攄,字虹友。生卒年不詳。明末清初太倉人,祖籍山東莘縣。王揆、王抃之弟。會寫文章,尤工於詩,為「太倉十子」之一。
王攄[shū],生於明崇禎八年元月一日,卒於清康熙三十八年冬至日(1635年2月17日-1699年12月21日),字虹友,號汲園,南直隸太倉州人。王攄出生於名門望族,其先祖為太原王氏。其曾祖王錫爵是明萬曆時期的首輔,其祖王衡官至翰林院編修,其父王時敏以蔭官至太常寺少卿,列吳中畫派「四王」之首。王攄是王時敏的第七子。
王攄少時受教於同鄉陳瑚門下。稍長,師從錢謙益、吳偉業,詩法於杜甫、蘇軾、陸游,詩文風格類似吳偉業。與周肇、許旭、王曜升、顧湄、王昊、黃與堅,其兄王揆、王撰、王忭一起被稱為「婁東十子」。著有《步檐集》、《蘆中集》等稿。
人物生平
明崇禎年
崇禎八年元月一日(1635年2月17日),王時敏第七子王攄生。(註:嚴迪昌的《清詩史》、《清人別集總目》、《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和江慶柏《清人生卒年表》認為王攄生於崇禎九年。但根據王攄的同母兄長王抃的《王巢松年譜》記載:乙亥,八歲,崇禎八年,元旦七弟生。故採信王攄兄長的崇禎八年元旦生。)
崇禎十三年(1640年),王攄開蒙讀書,與五兄王抃共同在曾繹叔門下就學,時年六歲。見《王巢松年譜》:庚辰十三歲,與七弟俱受經於曾師。
清順治年
順治1651年,王攄與六兄王扶一起中秀才,補生員。座師為江南蘇松學政李嵓。見《奉常公年譜》卷三:子扶、攄同補博士弟子員。
順治1654年,王攄與兄長王撰、王抃、王扶共同趕赴南京參加鄉試。見《王巢松年譜》:七月望後赴省試,余同江師、七弟、翼王寓河房劉姓家。
順治1657年發生了「丁酉科場案」,王攄的摯友吳兆騫牽涉其中,被發配到寧古塔。王攄在這件事發生過後的十餘年間相繼寫下了《和吳漢槎就詢刑部口占韻》、《懷吳漢槎在獄中二首》、《喜吳弘人聞夏南還》、《懷吳漢槎》、《喜吳漢槎還次徐建庵宮贊韻》等詩,在詩中表達了對滿清文化壓迫的不滿。是年,吳偉業奔母喪,南歸太倉,王攄拜在他的門下學習作詩。
順治1659年陳瑚輯其門下弟子的詩,結為《從游集》二卷。其中上卷收錄王攄的部分詩作。同年,杜濬常到王攄家找其下象棋,從早至晚,不肯少停片刻,二人就此結識成為好友。
順治1661年王攄為文祖堯作送行詩《送文介石先生歸滇南》一詩。
清康熙年
康熙五年(1666年),王攄因病沒有參加此次鄉試。見王攄兄長王抃在寄給其父王時敏的《西廬家書》:獨七弟懸癰之後,復患三瘧,隨眾至京口,委頓不支而返。同時一家也因病致窮,其兄在書中寫道:七弟三瘧後復變為日日瘧,似可望痊,而寒熱愈重,形如枯臘。娘子復以產病幾死,累月,奄奄床褥僅存一息,子女又皆患瘧,一家疾病,醫藥無措,寒衣典盡,瓶無儲粟,真正不免凍餒。
康熙十四年(1675年)七月,王攄去雞鳴山拜訪杜濬,留詩相贈,其中「舉目山河雖已改,蒼蒼岩石依然在」和「別離況復感興廢,此時涕淚如亂麻。」表達了王攄與杜濬對故國的思念。
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攄在北京見顧炎武。見《蔣山傭殘稿二》。同年,夏,王攄與王士禛相遇在京師,其幫助王攄出版其著作《據青集》一卷。見《蘆中集》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王攄作《家祭酒阮亭先生招集同人欽寓齋後即事以韋蘇州雲淡水容夕雨微荷為韻分得雨字涼字》。同年,王攄為毛師柱《端峰詩選》作序。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九月,王攄再次到王士禛家中拜訪,寫下《題家侍郎阮亭西城別墅十三首》。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秋,王攄患咯血之症,抱病到北京。是年,王攄刪定編修《蘆中集》一書成稿。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月,王攄回到家中,病有起色。見王抃的《喜七弟抵家病減》。十一月一日(12月21日),王攄病亡。見王抃的《哭虹友弟》詩序中言:不意長至之夕,竟成永訣,憑棺大慟。
人物評價
陳瑚《從游集》卷上稱:「太常之教其子也嚴,晨起則拜於床下。無圍棋博塞之具以移其情,以故諸子得肆力詩書,鏃礪名行,恭謹如漢萬旦君家法,而文採過之。里人稱佳公子,不問可知為太原。而虹友年最少,尤文苑之飛將軍也……其於唐人詩,爛熟於胸,偶舉一辭,繩聯珠貫,成誦若流。故其所作兼諸家三變之勝,初為沉雄悲壯,酷似子美;比則清新麗則,婉轉抑揚。」
吳偉業編選《太倉十子詩選》,攄與兄揆、撰、抃併入,為一時之彥
沈德潛《國朝詩別裁集》:「太原王氏昆季多才,不啻過江王謝,而蘆中一集尤為矯矯。」
王士禛說:「虹友才尤高,余嘗序其《金陵集》。」[1]沈德潛說:「太原王氏昆季多才,不啻過江王、謝」。
《國朝耆獻類征初編》評:王煙客太常書畫名海內……七子攄,八子掞,皆嗣其家學,揆、抃、攄工詩……《松心日錄》張維屏錄。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蘆中集·出版說明》云:「攄幼遭亡國之痛,乙酉覆滅,江南巨室,均罹鋒鏑。而太倉王氏、長洲文氏則尤著。攄雖才名籍甚,然終抗節不仕,窮愁沒世。其詩初期,以久與勝國遺老往還,因多駝棘之感、故國之思。及晚年出遊,南逾嶺嶠,北窮盧龍,又多紀游山川之作,蓋與顧炎武郡國遍歷,所至有詩,有同慨焉。」
個人作品
文集
《步檐集》:此集是早收錄於順治十七年的《太倉十子詩選》,《步檐集》收錄有詩一百首。
《蘆中集》:此集最後一稿成書於王攄卒前一年,即康熙三十七年(1698),此書共有十卷,收錄詩從清順治十三年(1656)康熙三十六年(1697),共計有詩歌695首。
《據青集》:王攄的五兄王抃在其《巢松集》中記載,王攄著有《據青集》。而王攄在其《蘆中集·自序》稱,此集由王士禛為集作序,因為此集是王攄早期作品,收錄的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之前的詩作,與晚年修訂的《蘆中集》有所重複。推斷應該是王攄把《據青集》的一些詩合併到了晚年的文集《蘆中集》中了。故《據青集》今已不見
《金陵集》:清代大詩人王士禛曾為其作序。今已失傳。王士禛在其《分甘餘話》中道:婁江十子,虹友王攄才尤高,余嘗序其《金陵集》。
《積薪集》:王攄、王時翔等十人詩匯編成《積薪集》,今已失傳。
詩作
《謁伍相國祠》
蕭條古堞樹棲烏,載拜祠門落日孤。報父有心終覆楚,殺身無計可存吳。
英雄忠孝留天壤,山水蒼涼失霸圖。回首荒台麋鹿地,屬鏤遺恨滿姑蘇。
《聞漢槎謫戍寧古塔》
欲叩君門萬里賒,驚聞遠戍度龍沙。文章只道金難鑠,謠諑翻成玉有瑕。
減死蔡邕方出塞,哀時庾信未還家。可憐交橐歸來日,豈有明珠載一車。
《喜吳弘人聞夏南還》
相逢只道此生休,解網歸來話昔游。倖免無家投朔漠,那堪有弟作纍囚。
雲山漸慰思鄉夢,風雪仍含出塞愁。不覺喜深悲轉集,潺湲雙淚為君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