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玄琴
|
|
|
玄琴,是古代中國東北少數民族高句麗人彈撥弦鳴樂器。又稱玄鶴琴。歷史悠久,形制獨特。曾流行于吉林、遼寧等地區,狀似中國的箏,不同的是用撥子彈奏。
玄琴歷史
1932年,在我國吉林省的集安縣西岡,首先發現了公元3世紀—5世紀時的高句麗古墓群,在其舞蹈奏樂壁畫中繪有玄琴圖像。1944年,在遼寧省遼陽市西北郊,又發現了東漢後期的安岳古墳,在第三號慕容氏墓(公元357年)壁畫的奏樂宴遊圖中也繪有玄琴。可見其歷史之悠久。
文獻記載
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在我國東北地區南部,有着一個由夫餘人建立的東北古國高句麗。其時正值中國西漢末年至唐代初期。玄琴起源於臥箜篌,是高句麗的主要彈弦樂器之一。《隋書·東夷傳》高麗條載其樂器有:「樂有五弦琴、箏、篳篥、橫吹、簫、鼓之屬。」而在唐代杜祐《通典》(卷一四六)「四方樂」條中的高麗樂,則寫有臥箜篌(當時也張五弦)。依此說來,五弦琴是最早見於史籍的高句麗特有樂器玄琴。朝鮮半島《三國史記·樂志》述其起源較詳:「玄琴,象中國樂部 琴而為之。……《新羅古記》云:初,晉人以七弦琴送高句麗,麗人雖知其為樂器,而不知其聲音及鼓之之法,購國人能識其音而鼓之者,厚賞。時第二相王山嶽,存其木樣,頗改易法制而造之,兼制一百餘曲以奏之,於是玄鶴(黑鶴)來舞,遂名玄鶴琴,後但云玄琴。」文中所述因玄鶴來舞而名玄琴,概為傳說所致,而玄琴是依琴改制之說,可能是稱呼上的誤解,也可能高句麗之時,尚不知有臥箜篌的存在,故出現玄琴源於七弦琴之誤。 形制獨特的玄琴,外形既似古琴,又像古箏。共鳴箱呈扁長方匣形,全長167厘米。
形制結構
琴框和底板均用栗木製作,其上蒙以桐木拱形面板而成。琴首一端開有穿弦的弦孔和架弦的岳山,底板上開有三個長方形出音孔。面板上張有六條絲弦,在中間的第三、四、五弦下面,共同支有16個固定不動的琴馬(又稱棵),近琴首處的琴馬較矮,依次漸高。而在兩旁的第一、二、六弦下面,則分別支有一個與箏柱相似的可移動琴柱(又稱歧棵)。古墓壁畫中所繪之玄琴,四弦,只設有14棵,無歧棵,彈弦撥片可見,當為玄琴之最初形式。
演奏方法
演奏時採用坐姿,將琴置於桌面或琴架上,左手用五個手指的指肚按弦,右手用拇指和中指夾持一個竹製撥片(又稱匙)彈撥琴弦發音。撥片長4厘米左右,用細竹製成。右手有彈、挑、劃等奏法。玄琴在高句麗音樂藝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論是器樂獨奏、合奏,還是聲樂歌曲、時調的伴奏,都是離不開的樂器,並且還是高句麗戲曲和女聲彈唱的主要伴奏樂器,常由女子演奏。[1]
參考文獻
- ↑ 鄉村音樂對決天籟玄琴(組圖),新浪網2005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