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鞭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牛鞭草 |
中文學名 牛鞭草 拉丁學名 Hemarthria altissima (Poir.) Stapf et C. E. Hubb. 別稱 脫節草 拼音 niubiancao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目 禾本目 科 禾本科 屬 牛鞭草屬 |
牛鞭草 (Hemarthria altissima (Poir.) Stapf et C. E. Hubb.)多年生草本,有長而橫走的根莖。稈直立部分可高達1米,直徑約3毫米,一側有槽。葉鞘邊緣膜質,鞘口具纖毛;葉舌膜質,白色,長約0.5毫米,上緣撕裂狀;葉片線形,長15-20厘米,寬4-6毫米,兩面無毛。總狀花序單生或簇生,長6-10厘米,直徑約2毫米。無柄小穗卵狀披針形,長5-8毫米,第一穎革質,等長於小穗,背面扁平,具7-9脈,兩側具脊,先端尖或長漸尖;第二穎厚紙質,貼生於總狀花序軸凹穴中,但其先端游離;第一小花僅存膜質外稃;第二小花兩性,外稃膜質,長卵形,長約4毫米;內稃薄膜質,長約為外稃的2/3,先端圓鈍,無脈。有柄小穗長約8毫米,有時更長;第二穎完全游離於總狀花序軸;第一小花中性,僅存膜質外稃;第二小花兩稃均為膜質,長約4毫米。花果期夏秋季。
形態特徵
株:植株高約60厘米。
莖:根莖長而橫走,徑約3毫米,疏被鱗片,鱗片棕或紅棕色,披針形,篩孔明顯。
葉:葉散生;柄長20-30厘米,基部褐棕色,略有鱗片,向上禾稈色,有時下部略帶棕色,光滑;葉片幾和葉柄等長,寬約⑴厘米或過之,卵狀三角形或卵狀披針形,四回羽狀細裂,羽片12-15對,互生,柄長1-2厘米,基部1對長9-17厘米,長圓狀披針形或三角狀披針形,先端具羽裂尾頭,三回羽裂,各回小羽片接近,均上先出,基部1對最大;末回能育小羽片或裂片長5-7毫米,線狀披針形,有不育的尖頭;末回不育裂片短而窄,線形或短披針形,短尖頭;葉軸和各回羽軸上面有淺溝,下面凸起;不育裂片有1中脈,能育裂片有斜上側脈和葉緣邊脈匯合;葉干後堅紙質,灰綠或綠色,無毛,羽軸堅挺。
果:孢子囊群長3-6毫米;囊群蓋線形或短長圓形,膜質,灰白色,全緣。
產地分布
分布:北非、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也有分布。
產地:產於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西南各地。
生境:多生于田地、水溝、河灘等濕潤處。
牛鞭草的主要價值
牛鞭草植株高大,葉量豐富,適口性好,是牛、羊、兔的優質飼料。一般青飼為好,青飼有清香甜味,各種家畜都喜食。調製乾草不易掉葉,但脫水慢、晾曬時間長,遇雨易腐爛。青貯效果好,利用率高。該品種粗蛋白質含量較高,為優良牧草之一。刈割時期不同,牛鞭草的代謝能值亦不同。從4月2日到8月25日拔節期刈割,乾物質中的代謝能為9.26~9.65兆焦每千克,8月28日在開花期刈割,代謝能為9.02~9.13兆焦每千克。拔節期高於結實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