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腳秧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灰腳秧雞 |
---|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Rallina eurizonoides 目/科/屬 鶴形/秧雞/斑秧雞 遷徏狀態 留鳥 普遍性 不普遍 體長/體重 21-25cm/99-180g |
別名:臺灣大秧雞、白喉斑秧雞、灰腳斑秧雞,雌雄同型。虹膜紅色。嘴鉛灰色。腳鉛灰色。
臺灣特有亞種formosana
- 成鳥
- 頭、頸至胸肉桂色,喉白,有細黃眼圈。背至尾羽欖褐色。
- 腹、脇至尾下覆羽有粗黑、細白之相間橫紋。
- 亞成鳥全身大致為暗灰褐色。虹膜灰綠色,隨年齡漸長,逐漸轉紅色。臉部為淡灰褐偏紅褐色。喉灰白色,腹至尾下覆羽黑白橫紋間隔模糊。
棲地&習性
棲息於低海拔森林,林木茂密的地區和茂密的灌木叢中,包括森林邊緣,內部的森林地面。
偏夜行性的森林性涉禽,常晨昏或夜間行動覓食,少飛行,或離地2至5公尺低空飛行。
主要是取蠕蟲,軟體動物,昆蟲以及沼澤植物的芽和種子為食。
繁殖
印度,6月至9月(西南季風期間);琉球群島,4月至7月;蘇拉威西島,4月;呂宋島,11月。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
鳴聲
響亮兩聲,似「 ah-wu-、ah-wu-「,會持續鳴叫。
外觀相似性
紅腳秧雞腳紅色,翼覆羽有點狀白斑。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R. e. amauroptera (Jerdon, 1864) – 喜馬拉雅山麓丘陵(E,來自北阿坎德邦)和印度西南部;斯里蘭卡甚至蘇門答臘島的冬天。
- R. e. telmatophila A. O. Hume, 1878 – 緬甸和泰國E至C越南和南中國(雲南和廣西);泰國南部和蘇門答臘島的冬季,到達爪哇島。
- R. e. sepiaria (Stejneger, 1887) – 琉球島。
- R. e. formosana Seebohm, 1894 – 台灣和蘭嶼。
- R. e. alvarezi Kennedy & Ross, 1987 – 巴坦島(Batan Is)(菲律賓北端)。
- R. e. eurizonoides (Lafresnaye, 1845) – 菲律賓(巴坦島除外)和帕勞島。
- R. e. minahasa Wallace, 1863 – 蘇拉威西和蘇拉島。
- 此外,在中國海南島,種族尚未確定(可能是telmatophila)。[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slaty-legged crake,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