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齋·古之學為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潛心齋·古之學為己》是北宋李處權的作品之一。
李處權北宋末即以詩知名,南渡後,詩文益健。他不僅僅以詩文名,而且還是南宋五大鐘繇體楷書書家之一,元代鑑賞家陸友《硯北雜誌》稱,宋人工於鍾法者五人:黃伯思(1079-1118)、朱敦儒(1081-1159)、李處權(?-1155)、姜夔[1]與趙孟堅。有小楷《夢歸賦》流傳。
“ |
古之學為己,今之學為人。 始乎芒芴間,擴充遂無垠。 克己而復禮,天下皆歸仁。 尼父百世師,道妙聖且神。 天將為木鐸,故未喪斯文。 賢哉顏氏子,至樂忘其貧。 語之而不惰,好學無與倫。 孟子養浩然,卓爾踵後塵。 萬鍾與千乘,不肯易其身。 茫茫自聖哲,六籍經幾秦。 末學更多岐,學海無問津。 伊川二先生,身修道愈振。 當年從之游,不減洙泗濱。 至今士氣盛,亦復民風淳。 柴子柯山秀,言厲即之溫。 由來思無邪,果見德有鄰。 潛心坐一室,淡泊遺囂紛。 收視而返聽,自得於見聞。 先生雖雲亡,書在傳日新。 得味極鑽仰,恍如入室親。 而我先君子,實預絳帳賓。 我亦聞緒餘,往往書諸紳。 多言反成蔽,目擊道乃存。 藜杖一幅巾,騷晚來叩門。 |
” |
— [北宋]李處權 |
李處權詩歌成就
李處權生前曾自編《崧庵集》:「五十年間作古賦五,古詩三百,律詩一千二百,雜文二百,長短句一百[2],平生之力盡於此矣。」(《崧庵集》自序)惜其不傳。淳熙六年,由其堂弟李處全搜輯佚著四百餘篇刊行,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崧庵集》六卷,現存詩歌320首左右。
李處權與當時許多詩人如朱敦儒、呂本中、王庭豎、劉子翬、汪藻、張豐等皆有交遊和詩歌酬唱,詩歌創作亦自有其特色。作為一個世家子弟,建炎南渡對李處權生活與創作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堂弟李處全在其詩集序言中說他「中更兵火奔迸,遇物托興,亦未嘗一日廢。紹興甲子而後,齒益高,家益貧,用心益苦,句法益老,始與少作不類」。姚寬也稱:「李卿句有眼,妙語真而師。」(《和李巽伯韻贈甥劉志道》)
反應其南渡後的生活和思想感受是其詩歌創作的重要方面,這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南渡途中的艱辛生活的記述,二是對去國離鄉之情、故國黍藜之感的表現。李處權詩歌的一大特色便是此種感情的普泛化,體現於其詩歌創作的各類題材之中,舉凡贈答、寫景、詠物等各類詩歌中對這種情感都有所表現。李處權很重視親友之情,《贈表臣才臣》云:「我交半天下,頗接金石友。相逢便論心,已別更回首。」《送翁子秀歸泉》云:「人生一世間,所重惟交遊。」南渡之後他輾轉各地,結識了很多文人,酬唱、贈答、懷人和送別的詩歌在其現存詩歌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大都寫得情誼真切。其送別詩有28首左右,寫得情意濃厚,充滿離愁別緒。
視頻
潛心齋·古之學為己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姜夔,漢程網
- ↑ 詩詞鑑賞 | 古詩詞中常見修辭手法詳解及鑑賞示例,搜狐,2019-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