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擊隊歌(李英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游擊隊歌》是中國當代作家李英利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游擊隊歌
一
近日,一首描寫抗戰題材的歌曲在晉陽游擊隊火了,它是什麼歌曲?能激起波盪,像小石子投入水中,盪起一層層漣漪。在游擊隊員們引起共鳴,經久的傳唱,而且越唱越有韻味,越有激情,熱血沸騰,心血澎湃,意志堅定,鬥志昂揚,揚起理想的風帆,抗日的勁頭更加高漲,引起共鳴。 這首歌曲就是著名的《游擊隊歌》。
《游擊隊歌》為什麼能讓我們心弦共振?《游擊隊歌》是著名的作曲家賀綠汀一九三七年作詞譜曲,歌曲旋律流暢活潑,以富有彈性的小軍鼓般的旋律貫穿全曲,具有進行曲風格,描繪機智勇敢的游擊隊員的藝術形象,表達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
這天,晉陽游擊隊隊長梁慶明接到區裡的通知,安排兩名游擊隊員到區里學一首抗戰歌曲,以便於在游擊隊裡傳唱,鼓舞士氣,鼓舞鬥志,昂揚向上,激發游擊隊員們作戰的信心和力量。經過慎思熟慮,梁慶明決定派陳林和陳梅兄妹倆到區里學習。
為什麼派他們倆人去學習呢?這裡有個小秘密,等我慢慢來告訴你。
二
陳林相貌英俊,嗓音洪亮,從小就喜歡文藝表演,並且聰明機智,伶俐可愛,小的時候,父親陳老耿帶着他到區里開會,看到什麼新鮮事物,總是過目不忘,比如當時陝甘寧邊區特別流行的秧歌劇《兄妹開荒》,陳林陳梅兄妹倆經過區裡的王幹事親臨指導,他們表演的惟妙惟肖,得到人們的陣陣喝彩。 陳梅和哥哥一樣,嗓音好,甜脆美,一笑臉上漾出淺淺的兩個酒窩。她也喜歡演唱歌曲和表演。
來到區里,他們先是背誦歌詞,然後跟着音樂老師練習發音,練習曲子,功夫不負有心人,這首膾炙人口的抗戰歌曲終於學會了。
回到游擊隊裡,在密密的森林裡,陳梅開始教游擊隊員們唱這首歌曲。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樹林裡,到處都安排同志們的宿營地,在高高的山崗上,有我們無數的好兄弟。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我們生長在這裡,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無論誰要搶占去,我們就和他拼到底……」歌聲歡快悠揚,積極向上,充滿游擊隊員們的樂觀向上的自豪感。
游擊隊員們唱起這首歌,這不是寫自己的歌嗎?一種幸福快樂的感覺油然而生,雖然作戰射擊擒拿格鬥站崗放哨又苦又累,但是唱起這首歌,渾身有使不完的勁,面向未來,放飛自我,這首歌正是自己的真實寫照。游擊隊員們實在是太喜歡這首歌了。
三
一天,晉陽游擊隊的隊員們利用射擊訓練休息的閒暇之餘,有的隊員在擦槍,有的隊員在磨刀。他們邊干着活兒,邊哼唱着這首歌。
正在這時,龜田一郎帶着鬼子偽軍掃蕩路過這片山崗樹林,聽到游擊隊員們唱着《游擊隊歌》,心裡就有些不自在。他派兩個鬼子悄聲細氣地前來刺探情報。其實,他們的一舉一動早就被樹上放哨的小猴子看個明明白白。
小猴子舉起槍,「砰砰」兩槍,一槍打飛了一個鬼子的帽子,另一顆子彈從另一個鬼子耳邊擦過,好險呀!兩個鬼子在大樹下,轉悠半天,也沒發現目標,正扭頭往回跑。
正在擦槍磨刀的游擊隊員們,趕忙在山頭上埋伏好,準備打一個伏擊戰。
這事鬧的,偷雞不成蝕把米,還沒發現目標,就稀里糊塗地白白地挨了兩顆子彈。
見勢不妙,龜田一郎一揮手,「撤——」
可是,請神容易送神難,你想走,沒那麼容易。
游擊隊員的子彈可是不長眼睛的。
「嗖嗖嗖——」一顆顆復仇的子彈呼嘯而過,嚇得鬼子偽軍們「爹呀媽呀」地亂作一團,頓時慌了陣腳。這真是狗不咬拿棍打,沒事找事,情報沒刺探着,卻挨了一頓打。
四
龜田一郎還沒反應過來,一顆顆子彈從頭上呼嘯而過。
他有點驚呆了。
游擊隊員們真是神通廣大,唱着《游擊隊歌》,在艱苦的環境裡,以苦為樂,以苦為榮,殺聲震天,衝鋒陷陣,不怕死不怕累的精神,時時激勵自己。 龜田一郎帶着鬼子偽軍們在呼嘯而過的子彈中,慌忙逃命。他始終不明白,游擊隊員們整天在高高的山崗上,在密密的森林裡,吃不好喝不好,還要行軍作戰,吃苦受累不說,是什麼力量支撐着他們如此這樣的堅強?
是一種信仰的力量,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是身後無數的抗日老百姓。抬擔架,救傷員,做軍鞋,送軍糧,烙大餅,送白面,一輛輛獨輪車吱吱呀呀奔赴在抗日戰場上,一個全面支援前線的抗戰在全國各地打響。
在高高的山崗上,在密密的森林裡,在清涼的小河邊,在村莊的碾子旁,在一望無垠的高粱地,在綠油油的青紗帳,在村裡的井台邊,在茅屋搭成的哨所里,在收割莊稼的田野里,在送飯送菜的小路上,到處都在傳唱着這首經久不衰的《游擊隊歌》。
《游擊隊歌》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晉察冀,在陝甘寧邊區,在江南的水鄉漁船上,在河北的蘆花盪,在山東的鐵道游擊隊,飛虎隊,在北平,在上海,在江西的井岡山,在飛行的火車上,只要有游擊隊員們的身影,這首膾炙入口的歌曲都在傳唱,像是插上翅膀,在歡快地飛揚,它鼓舞人們的鬥志,給人們增添無窮無盡的力量,像一把鋼刀,插在敵人的心臟上……[1]
作者簡介
李英利,1964年出生於山西臨猗,運城市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