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平樂·煙深水闊 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平樂·煙深水闊
圖片來自搜狐網

清平樂·煙深水闊是一首描寫閨思的詞作。上闋重在寫景,用環境襯托寫愁苦的心情,以「煙深水闊」、碧天雲月之景而寓情;下闋用表情行動寫愁苦與盼歸,有「感事傷懷」、「待君魂夢歸來」之情,直接抒發了思婦的愁苦和思念,百轉千回。

原文

李白〔唐代〕

煙深水闊,音信無由達。唯有碧天雲外月,偏照懸懸離別。

盡日感事傷懷,愁眉似鎖難開。夜夜長留半被,待君魂歸來。

譯文

無邊煙水把你我隔開,音信也早已斷絕。唯有碧天雲邊明月,偏照着我倆遙遙的離別。

整天感懷往事傷心,愁眉像鐵鎖難以打開。夜夜留着半邊錦被,等待你的夢魂歸來。

賞析

  《清平樂》「詞語淺薄」,甚而疑為後人偽托。這首詞表面上抒寫了一位思婦離別之苦,實際上通過女主人公的內心描寫,塑造出一位熱情、大膽,對生活充滿強烈追求的可愛的婦女形象。詩人借夢中相聚,一方面把不合理的社會現實赤裸裸的地暴露出來,另一方面也表達出了對思婦的這種不可扼殺的愛情的歌頌和讚美。

  上闋用環境襯托寫愁苦心情。「煙深水闊」,音信也無;碧天明月,樂景哀情,一個「偏」字,遷愁於月,煩心之至,愁苦之至。「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正與此同。竇娥臨刑,怨地怨天,都是怨極的表現。「唯有碧天雲外月,偏照懸懸離別。」唯碧天雲邊明月,偏照着我倆遙遙的離別。「懸懸」惦記晝夜懸懸思戀。

  下闋用表情行動寫愁苦與盼歸。「愁眉似鎖難開」是表情、心情;「夜夜長留半被,待君夢魂歸來。」是行動,是切盼,更是痴情。難得詞人奇思異想,把思婦情思寫得深而再深。遷愁怨於明月,留半被待魂歸,奇想幽深,構成此詞的特色藝術。「夜夜長留半被」,晚上孤獨等候,睡了留着半邊錦被。「待君魂夢歸來」,希望在入睡的夢靈魂相遇。直接抒發了思婦的愁苦和思念,百轉千回。

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的具體時間已無法考證。這首詞是詞人看到一位思婦的離別之苦,有感而發。

簡析

  《清平樂·煙深水闊》是一首描寫閨思的詞作。上闋重在寫景,用環境襯托寫愁苦的心情,以「煙深水闊」、碧天雲月之景而寓情;下闋用表情行動寫愁苦與盼歸,有「感事傷懷」、「待君魂夢歸來」之情,直接抒發了思婦的愁苦和思念,百轉千回。全詞用語通曉暢達,無忸怩之態,頗具南朝民歌的風韻。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