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莊鎮建設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河莊鎮建設村。東臨河莊直灣(河),南和南陽鎮橫蓬村相依,西以永豐灣(河)為界,北與錢塘江南沙大堤接壤。據民國《海寧州志稿》記載,河莊鎮一帶原是海寧南部的沙灘,曾為錢塘江中小門。18世紀初,江道出北大門後,南沙漸與海寧分離,成為隔江相望,至清嘉慶十八年(1813)遂劃歸蕭山。清光緒九、十年間(1883~1884),海寧、紹興等地移民遷此定居,繁衍生息。村民中以高姓為多,約占總人口的半數,另有曹、沈等姓氏。原稱河莊四村,1956年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之意,改名為建設村。全村,其中有農業耕地3402畝(含江塗墾地783畝),水面205畝。1992年村委會下設21個村民小組,有1089戶、3549人。[1]
中文名: 建設村
位 置:蕭山市東北部30公里處
隸屬於:河莊鎮
總面積: 為3.2平方公里
社會事業
生活改善建設文明隨着經濟發展,村民生活不斷提高。1992年,建設村工農業總產值達2161萬元(其中工業1609萬元,農副業552萬元),比1978年增加16.4倍;人均收入1506元,比1978年增加4倍多。1979年起,由新建的二三層樓房取代了世世代代的草房和平房。至1992年底,已有87%的戶喬遷入既寬敞又明亮的新居,人均住房面積達56.2平方米。同時,許多高檔的家電產品也陸續進入村民家中。據最近調查統計,全村平均每戶有1台電視機;每3戶有1台洗衣機;每8戶有1隻電冰箱;每12戶有1輛摩托車;有53%的戶使用液化石油氣作燃料;個體戶擁有汽車5輛、其它機動車41輛、運輸船10隻,另外,村民還裝有電話11部,錄像機56台。經濟發展,生活改善,村民和樂是當今建設村的新面貌。隨着農工副業的全面發展,村里重視文明建設。1980年投資15萬元辦起村衛生保健室,為改善衛生條件還做到戶戶改廁,家家打井。1987年,獲得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杜尼博士的好評,1992年又通過中國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達標驗收。1981年投資文化設施5萬多元,建立起村文化中心(俱樂部),設有圖書室、閱覽室、乒乓球室。該文化活動中心,1987年團省委授予"紅旗青年之家"稱號。從1982年起,用於教育的投入累計達60多萬元。特別是1992年新建了1350平方米的教學樓和530平方米的教工宿舍各1幢,教育設施齊全,成為村中最醒目的建築群;全村小學、初中入學率分別達到100%;近10年來累計升入高中的學生有756名,進入大專院校的有19名。修建道路,美化環境。1991、1992兩年間安排資金40萬元,拓寬村中主要通道4000米,並鋪上沙石路面,為澆柏油路面打基礎。同時,還修築縱橫的機耕路15000米。經逐年投入和建設,一些主要道路兩旁已綠樹成蔭,汽車直達村民家門口。重視思想教育,提倡新風氣,是建設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1992年,全村評出遵紀守法戶359戶,"五好"家庭512戶、雙文明戶11戶,以及蕭山市級敬老好兒女、"三八"紅旗手各1名,杭州市農家女能手1名。1985年蕭山市首次命名文明單位中,建設村榜上有名,並保持到現在。1978年以來,村黨支部連年被評為蕭山市級先進黨支部,其中5次被評為杭州市級先進黨組織,1982年還被評為省級先進集體。1991年,建設村又被中共蕭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標兵村"。
經濟
科技興農
糧麻發展建設村地處錢塘江沖積平原,以前此地還是蘆葦叢生、禽獸出沒的荒灘,後經幾代人墾荒種植,始逐步得以發展。1949年前受咸鹼沙土和水源等自然條件的制約,無法耕耘水稻,只能單一播種絡麻,每畝產量只有150~200斤,收入微薄,村民生活艱難。1949年後,人民政府重視興修水利,開掘人工河道,並從蕭山西部引入淡水灌溉,使土地的咸鹼程度逐年下降,農作物的種類也不斷增多。1969年試種水稻成功,從此建設村走上了糧麻為主,多種經營綜合發展的道路。1981年以後,為鞏固農業基礎,每年從工業利潤中安排6萬元資金貼補農業,主要用於減輕農民承包費用、支持農科試險、推廣新產品、引進良種、創辦配藥站等。1991、1992兩年中又撥專款25萬元,其中投資12萬元新裝變壓器2台,計100千瓦;投資6萬元,新建"三面光"渠道3500米;投資5.8萬元,新砌排水溝1450米;投資1.2萬元,新增機埠2個。從而增強農業的抗災能力,確保農業生產旱澇保收。實現畝產"千斤麻"、"噸糧田"是建設村科技興農的目標。1972年村建立農科隊,從實際出發,進行多種農業科學試驗。據統計,至1992年農科隊共搞試驗項目107項,其中農戶已普遍應用的有85項。效果最明顯的是由傳統闊畦套種,改變為稻、麥、麻窄畦套種,提高了複種指數;採取"開溝深施(肥)、地膜覆蓋"播種紅麻新技術,得到了浙江省、杭州市和蕭山市農科部門的肯定和推廣。1989年,18畝青皮三號紅麻高產模式栽培試驗,經省農業廳農科院測定,畝產達到775.5公斤,比普通田塊每畝增加300多公斤,刷新了當時中國紅麻的高產紀錄。隨着農業基礎設施的完善,科學種田興起,使糧食和絡麻兩大主要農作物連年獲得好收成。1992年,全村1267畝糧食,畝產1117公斤,總產達1415噸;1741畝絡麻,畝產472公斤,總產為822噸。尤其是糧食麵積不斷擴大,產量逐年提高,國家每年供應村民的口糧由70年代的50%至80年代減為30%,進入90年代後已達到自給有餘。工業致富副業興旺農業基礎的穩固,為工副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建設村的村辦工業起步於1975年的建設農機廠(後易名河莊汽車配件廠)。創辦時,僅有600元資金,兩間舊平房,經過幾年的努力,至1978年又辦起建設預製廠。第二年,兩廠實現工業產值27萬元。進入80年代,在黨的改革開放富民政策鼓舞下,除汽配廠改名為蕭山潤滑工具廠外,1980、1981、1984年又先後建立起永豐閘百雜商店、聯營菜廠和化纖廠等5家工商企業,共有職工348名。主要產品有汽車配件、建築構件、化纖織造、蔬菜成品。其中1990年蕭山潤滑工具廠生產的400克高壓黃油槍獲省優質產品,暢銷中國,出口美國、日本和東歐許多國家及地區,成為中國十大黃油槍生產廠之一。是年,該廠被列為蕭山市二級企業,1992年還被蕭山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永豐閘化纖廠近年生產的新特呢、麻紗王等新產品,貨暢其流,遠銷山西、山東、遼寧、四川等地。從事農副產品加工的菜廠,立足傳統、科技配方,其生產的小包裝蘿蔔乾、榨菜、胡瓜、什錦菜等,也受到國內外市場的青睞。1992年,村辦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609萬元,創利潤63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是1978年的58倍之多。建設村在發展企業的同時,開展多種經營。近年來,全村種養項目達38個,主要有養禽、畜、魚,發展水果,種植蔬菜,還有運輸、建築和服裝等第三產業,從中也湧現了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專業戶。在諸多農副業生產中尤以傳統名菜--蕭山蘿蔔乾為最,遍及家家戶戶。1992年,全村收穫蘿蔔達到1500噸,加工成蘿蔔乾700多噸。是年,村里集體和個體的多種經營收入為322萬元,占村總收入的15%。
政治
黨員幹部為了充分發揮建設村黨員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村支部積極組織黨員幹部「三個代表」和「黨的先進性」學習,全面提高黨員幹部發展經濟的能力,凝聚人才的能力,服務群眾的能力,維護穩定的能力,依法按章辦事的能力。認真組織實施「雙培雙帶」先鋒工程,以「培」為重點,以「帶」為目的,把產業鏈接起來,把經濟發展起來,把農民致富起來,努力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是人們每個黨員幹部的責任,建設村由於受地理環境限制,廣大農戶向來是以種植水稻為主,經濟發展緩慢,村兩委的同志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由於廣大農戶思想守舊,不敢大膽地嘗試,村兩委召開全體黨員幹部帶頭試種棉花、西瓜等經濟作物,每個黨員戶選種一畝,中幹部選種2畝,結果收入相當可觀,一畝棉花的收入超過了兩季水稻的收入。2019年建設村的棉花種植大面積展開,平均每個農戶增加兩千元的收入。以上的事例足以說明建設村的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與基層黨員幹部的付出是分不開的。
成績為了更好地發展建設村的經濟建設,村支部在每年的春節期間,召開部分黨員幹部和群眾代表開座談會,總結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並邀請部分有愛心,有經濟頭腦的打工、經商人士參加,讓他們給建設村的經濟建設獻計獻策,傳授外地的生產經驗和技術,盡力引進外來資金對建設村投資建設。為了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兩委投資兩萬多元,創了中老年人活動室,生產技術傳播室。兩室的開辦,使建設村精神文明創建著有成效,控制了過去的賭博風氣,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和睦相處。自2004年以來,全村無一例刑事案件發生,並榮獲肥西縣政府授予:人民調解工作先進調委會;嚴店鄉黨委授予:先進基層黨支部等稱號。家家爭創家庭文明戶蔚然成風。
領導「人們選對了好領導」,這是建設村村民的共同語言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積極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是人們黨員幹部的宗旨。由於村里沒有通沙石路,導致群眾買肥料賣糧出行難、不方便,嚴重製約村級經濟發展,村民反映強烈,村兩委看在眼裡,急在心中,通過多方籌集約30萬元,修通了18個村民組之間約10公里的沙石路,根據群眾意見和建議,並且利用「一事一議」的形式,籌集資金6萬元,對村沙石路進行一次全面維修。建設村屬蔣口河灌溉範圍,涵閘、斗門較多,現有更生站兩座,由於年久未修,機械老化,不能承擔平山勢主產的灌溉任務,每逢雨水季節,群眾叫苦不迭,反應強烈,村黨支部通過多方籌集,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籌集4萬元對機械重新維修和涵閘配套。從而使全村廣大村民真正得到實惠,深受群眾歡迎。2005年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為了使先進性教育落到實處,村黨支部籌集資金貳仟多元和棉被,對五保老人、特困戶進行送溫暖活動,使他們在年關有飯吃、有被蓋,真正體會到在黨的領導下,感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和愛心。
視頻
最美寧晉-北河莊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