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史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中。是《史記》中的史記卷十七,在「十表」中為第五。「表」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創立的一種史書體例,是記錄大事的年表。[1]
作品名稱: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 作品別名:史記·十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 作品體裁:表 |
作品出處:《史記》 | 創作年代:西漢 | 作 者:司馬遷 |
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2]
作品原文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尚:久遠。】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於魯、衛,地各四百里,親親之義,褒【褒:褒獎。】有德也;太公於齊,兼五侯地,尊勤勞也。武王、成、康所封數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以輔衛王室。管、蔡、康叔、曹、鄭,或過或損。厲、幽之後,王室缺,侯伯強國興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純,形勢弱也。
漢興,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唯獨長沙異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餘人。自雁門、太原以東至遼陽,為燕、代國;常山以南,大行左轉,度河、濟,阿、甄以東薄海,為齊、趙國;自陳以西,南至九疑,東帶江、淮、谷、泗,薄會稽,為梁、楚、淮南、長沙國。皆外接於胡、越。而內地北距山以東盡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僭於天子。漢獨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雲中至隴西,與內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頗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廣強庶孽,以鎮撫四海,用承衛天子也。
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忕【忕:習慣。】邪臣計謀為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於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天子觀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故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餘焉。吳楚時,前後諸侯或以適【適:通「謫」。】削地,是以燕、代無北邊郡,吳、淮南、長沙無南邊郡,齊、趙、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納於漢。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祭祀,以蕃輔京師。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厄塞地利,強本干,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
臣遷謹記高祖以來至太初諸侯,譜其下益損之時,令後世得覽。形勢雖強,要之以仁義為本。[3]
太史公說:殷朝以前年代久遠,封爵的情況已不可考知了。周朝的封爵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封伯禽、康叔於魯、衛,地域各為四百里,這是以親親之義為本,同時也是對有德之人的褒獎。太公封於齊,兼有五個侯爵的封地,這是對勤勞者的尊崇。武王、成王、康王所封的諸侯有數百個,其中與周室同姓者有五十五個,他們的封地最大不過百里,最小者只有三十里,用來輔衛王室。管叔、蔡叔、康叔和曹、鄭始封之君,(他們的封地)有的超過爵位應得之數,有的則不足。厲王、幽王以後,周室衰敗,爭強稱霸的諸侯國興盛起來,天子的力量微弱,不能糾正。這並不是(周王)道德不純一,而是形勢衰弱的緣故。
漢興以後,封爵為王、侯二等。高祖末年,不是劉氏而稱王者,或沒有功勞不是天子所封而稱侯者,天下共同討伐他。高祖的子弟同姓而被封為王者有九國,唯獨長沙王是異姓,而有功之臣被封為侯者有一百多人。自雁門、太原以東至遼陽,為燕國和代國;常山以南,太行以東,過黃河、濟水,以及阿、甄以東一直到海邊,為齊國和趙國;從陳以西,南至九疑山,東含江、淮、谷、泗,直到會稽,為梁國、楚國、淮南國、長沙國,這些國的外圍都和胡、越接壤。而內地北到太行山以東,都是諸侯王的封地,大的諸侯王國有五六個郡,數十個城,設置百官,建造宮觀,超越本分,使用了天子的規模製度。漢朝廷只有河東、河西、河南、東郡、穎川、南陽,以及從江陵以西至蜀地,北從雲中至隴西,加上內史共十五個郡,而公主列侯的食邑有不少也在其中。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局面呢?因為天下初定時,骨肉同姓者較少,所以廣泛地使庶子們強大起來,用以鎮撫四海,保衛天子。
漢朝平定天下以後百年之間,諸侯王與天子的關係更加疏遠,有的諸侯王驕奢起來,習慣於聽從奸邪之臣的計謀去做淫亂之事,嚴重者謀反叛逆,輕微者不守法度,以致危及生命,喪身亡國。天子借鑑上古的辦法,然後加賜恩惠,使諸侯王得以施恩惠於子弟,並分封給他們國邑。所以齊分為七國,趙分為六國,梁分為五國,淮南分為三國,連同天子的支庶子被分為王者、諸侯王的支庶子被分為侯者,共有一百多個。吳楚反叛時,有的諸侯王先後因犯罪而被削減封地,因此燕、代失去了北部的郡,吳、淮南、長沙失去了南部的郡,齊、趙、梁、楚的支郡、名山、陂海也都被朝廷收回。諸侯的勢力漸漸衰弱,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對上足以完成貢職.對下足以供養祭祀,用來藩衛京師。而漢王朝直轄的郡有八九十個。交錯在諸侯王國之間,犬牙相臨,控制着要塞的地利.形成了本干強大、枝葉弱小的形勢,使尊卑分明而萬事各得其所。
臣遷恭謹地記載了高祖以來至太初間的諸侯王國的情況,用列表的方式記錄自始封年用以下各國興衰損益的時間,使後世得以觀覽。現今朝廷形勢雖強,處理好同諸侯王關係的關鍵在於以仁義為本。
創作背景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聖遵序,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萬世載之。作五帝本紀第一。」司馬遷認為,從前黃帝以天為法,以地為則,顓頊、帝嚳、堯、舜四位聖明帝王先後相繼,各建成一定法度;唐堯讓位於虞舜,虞舜因覺自己不能勝其任而不悅;這些帝王的美德豐功,萬世流傳。因此作《五帝本紀》第一。[4]
作者簡介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夏陽(在今陝西韓城西南)人。出身史學世家,父親司馬談官至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隨父到長安,先後求學於董仲舒和孔安國門下。二十歲開始遊歷名山大川,所到之處均考察風俗,採集史跡傳說。繼承父親太史令的職位後,司馬遷得以飽覽朝廷藏書,又隨漢武帝到各地巡遊,增長了見識;他同時開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親寫一部「名主賢君、忠臣死義之事」的通史的遺願。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時因友軍接應不力身陷重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司馬遷因上疏為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處以宮刑。受此大辱,司馬遷憤不欲生,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決心「隱忍苟活」。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完成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相關視頻
老梁:為什麼《史記》是中國歷史書上最獨一無二的?別的沒法比!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 ↑ [1],百度,2018-10-21
- ↑ 《史記》到底是一部怎樣的史書?,百度,2018-10-21
- ↑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原文,5000yan,[引用日期 2022-12-09]
- ↑ 霍松林 趙望秦.宋本史記註譯(第十冊).西安:三秦出版社 ,2011:3291,[引用日期 20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