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樂城之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永樂城之戰

來自 360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永樂城之戰

參戰雙方: 西夏與北宋

時間: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

主要將領: 徐禧、曲珍、高永能

結果: 西夏軍隊勝

永樂城之戰,是北宋西夏的重要戰役之一。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西夏國王秉常聽聞宋欲在夏、銀、宥三州交界之處築永樂城(又名銀川砦,今陝西米脂縣西)屯兵戍守,甚感威脅,遂遣軍三十萬,前往攻取。

宋軍在此役之中的損失約在二萬到三萬戰鬥部隊以及留在城內的廂軍和保甲等,二十萬為後人政治目的而誇大。永樂城之戰後,宋神宗開始悔悟,而不再輕言開戰。[1]

戰爭背景

北宋與西夏自從慶曆和議以後,雙方一直打打和和,互有勝負。到了宋神宗時期,西夏外戚梁太后與其弟梁乙埋當權,國勢衰落,政治腐敗,西夏舉國上下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梁太后雖多次出兵攻宋,想提高國內政治威望,卻都慘敗而歸。而宋神宗認為西夏無理,下令攻打西夏。

宋軍於元豐四年(1081年)11月在慶州(今甘肅慶陽)擊潰夏軍,占領西夏兩千多里土地。神宗大喜,遂命給事中徐禧、鄜延路兵馬都總管種諤於元豐五年(1082年)9月帶兵攻夏。

大安八年(1082),西夏王聞宋在夏、銀、宥三州界築永樂城(又名銀川寨,今陝西米脂縣西)屯兵戍守,甚感威脅,遂遣軍三十萬,前往攻取。西夏軍先出動號稱"鐵鷂子"的騎兵搶渡城東無定河,與北宋軍激戰於城下曠野。鐵鷂軍馳騁衝殺,銳不可擋,宋軍盡被擊潰。西夏軍主力繼圍永樂城,截斷水源,堵絕饋運,城內北宋軍渴死大半,城終被攻克。此役,西夏殲滅宋兵約二十餘萬。宋廷為之震憾,被迫與西夏議和。

戰爭經過

種諤西討,得到銀、夏、宥三州卻不能駐守。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沈括想在橫山修築城牆,俯瞰平夏,築永樂城,朝廷下詔徐禧與內侍李舜舉去探察築城這件事。徐禧、李舜舉及沈括等到延州,蕃漢十餘支軍隊共率領八萬人,民夫運糧的人倍之。李浦率領前軍,呂真為副將;曲珍率領中軍,高永能為副將;王湛率領後軍,景思誼為副將;李稷主持饋餉、修築城牆這些事。謀畫、進止這些事情,實際上由徐禧自己做主,沈括只是負責一同簽字畫押而已。

徐禧說:"銀州雖然占據明堂川、無定河的交匯之處,但舊城東南已為河水所吞沒,其西北邊又被天塹阻隔,實在不如永樂的形勢險厄。我認為銀、夏、宥三州,已經陷沒了百年,今日興復,對於邊將的功勞來說,實在是俊偉,軍隊的士氣,固然已經百倍於之前;但一旦開始建立州城,煩雜費用不可計量。如果選擇要會,建置堡柵,名義上雖然不是州,但卻實際上有這塊地方,舊有的疆塞,仍然在腹心之地。已經與沈括商議修築砦,堡各六個。大砦周長九百步,小的五百步,大堡二百步,小的百步,用工二十三萬人次。"於是修築永樂城,用時十四日修成。徐禧、沈括、李舜舉等人回到米脂。

第二天,幾千名西夏騎兵直赴新城,徐禧立即前去察看。有人對徐禧說":你開始只是受詔輔佐築城,抵禦敵人,不是你的職責。"徐禧沒有聽從,與李舜舉、李稷一起前行,沈括獨自鎮守米脂。在此之前,種諤認為永樂城距銀州故城不遠,三面絕崖而無水泉,力諫說在永樂築城必然失敗。徐禧怒然變色,對種諤說:"君獨不畏死乎?敢誤成事。"諤曰:"城之必敗,敗則死,拒節制亦死;死於此,猶愈於喪國師而淪異域也。"禧忖度不可以屈服種諤,於是奏諤跋扈異議,皇帝乃下詔種諤守延州。詔書中言道:" "昨大兵出界,種諤迂路舍取直之利,可降一官;王中正不審議道路迂直利害,及不討盪左廂地分賊黨,可降兩官,並不用敘復法"故而,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鳳州團練使種諤降授文州刺史,金州觀察使、提舉西太一宮王中正降授嘉州團練使。種諤說:"橫山之勁兵在東,先時已聞賊據米脂及銀、夏等處,故我迎其鋒敗之。軍聲既振,千里之行無敢抗者。若由西路取直,雖近巢穴,大敵出於前,重兵攝於後,則有背腹之憂矣,不知何以御此。"。 種諤由是怨懟。

不出十日,西夏梁氏遣統軍葉悖麻、咩訛埋等,領六監軍司兵三十萬攻永樂城,曲珍忙報知徐禧等。徐禧與李舜舉、李稷等,統兵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夏兵二十萬屯駐在涇原的邊北,聽聞修築了永樂城,就來侵犯。報信的有十幾波,禧等皆不信,曰:"他們要是來的人多了,正是吾立功取富貴的時候啊"。大將高永享說:"城池小,人又少,還沒有水,不可守。"徐禧認為他動搖軍心,想殺了他,想了想,不久後送到了鄜延路的監獄中。部下高永能建議請求趁西夏沒有列好陣的時候襲擊。徐禧卻說"你知道什麼,王師不鼓不成列。"。永能退,對人說:[我不知道會死在哪裡。]。徐禧以兵萬人列陣城下。夏軍渡永定河後,向宋軍發動猛攻,曲珍在水濱列陣對敵,與西夏軍交戰不利,將士均面帶懼色。曲珍報告徐禧說:"現在眾人的鬥志已動搖,不能戰鬥,戰必敗,請收兵入城。" 禧曰:"君為大將,奈何遇敵不戰,先自退邪?"宋軍戰敗,退入城中。夏軍兵圍永樂城,截斷流經城中的水源,永樂城中缺水,"掘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太半"。沈括領兵至無定河川,欲分兵救永樂城及應接糧道,為賊兵所隔,不得前。於是上奏說:"已轉戰往綏德城,部督將兵照應諸寨。"。時賊游騎犯米脂,括退保綏德,故有是奏。永樂之始圍也。括僅有兵萬人,不足以戰。括集將佐議曰:"永樂之勝敗,未系邊勢之重輕。綏德,國之門戶,失綏德則延州為敵所逼,勝敗未可知,關中必震。此大機會也,寧釋永樂而救綏德。" 。

鄜延路總管種諤因為怨恨徐禧,竟未能及時予以援救。禧日懷兩個燒餅,往來巡城,親以矢石擊賊,困則枕士兵大腿假寐,士皆扶瘡忍渴以拒賊。賊蟻附登城,積屍如山,後來的人踩着他們的屍體登城。夏軍知道沈括退保綏德,永樂孤絕,攻擊的更加急迫。高永能對李稷說:"新城長時間被雨水泡,土質疏鬆,不如盡出金帛招募死士,突圍而出,十人猶可活七八人;不然的話,只是坐以待斃。"。鄜延路副總管曲珍也把這話告訴徐禧,徐禧不聽,並責珍說:"曲侯已敗軍,又欲棄城耶!"

戰爭結果

夏軍圍城多日,派遣使者叫城上的人求和,徐禧知道勢必不能戰勝,乃遣呂文惠應之。文惠到了敵軍大帳後,敵帥讓他坐在地上,說道:"你只是個小將,不可以議約,應當讓曲珍來"即遣文惠回去。禧認為曲珍總領軍政,不可去,而景思誼自己請求出使,徐禧說:"萬一蹉跌,恐傷國體。"思誼曰:"如今局勢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倘若能用口舌說服他,使他們暫緩進攻以等待外援,不就可以了嗎?想要存活數萬人的性命,豈能顧惜一身耶!"敵帥見思誼,說道:"如果歸還我們的蘭會、米脂,就立即解圍而去。"思誼說:"這是朝廷才能決定的,不是我等邊臣可以自作主張的。"夏軍囚禁了他。

二十日夜,天降大雨,新建城牆浸水後被夏軍擂垮,宋軍飢疲不能拒,夏軍終攻破永樂城,徐禧、李舜舉、高永能死難,稷為亂兵所殺。宋軍一萬多士卒陣亡,得免者十無一二。只有曲珍、王湛、李浦、呂整裸跣逃脫。舜舉將死,撕裂衣襟草奏道:"臣死無所恨,惟願官家勿輕此敵。"稷亦草奏雲:"臣千苦萬苦也!"。帝中夜得報,起環榻行,徹旦不寐。史稱靈武之役。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