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無字碑之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武則天無字碑之謎,中國歷代皇帝故事。[1]
故事內容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從一個才人一步步爬上皇后寶座,直到最後建立大周朝。登上帝位之後,武皇一方面消滅異己,一方面卻也勵精圖治。在她統治時期,整個社會倒也安定,而關於武則天的傳說民間有很多。武則天本人也從不是個甘於寂寞的人,即使死了,也要留下一塊無字碑,千百年來引得人們紛紛猜測。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位於西安市西北80公頃的乾縣梁山上。墓前有兩塊高均為6.3米的石碑,西面的為「述聖碑」,碑文主要是歌頌唐高宗的功績,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宗書寫。該碑由7節組成,榫卯扣接,故又稱為「七節碑」,碑寬1.86米,重81.6噸。東面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碑由一塊巨大的整石雕成,寬2.1米,重98.8噸。碑頭雕有8條互相纏繞的螭首,飾以天雲龍紋,碑座則用駿馬飲水、雄獅、雲紋等線刻畫而成。如此精細的雕刻,在歷代墓碑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人們紛紛猜測武則天立無字碑的原因,最主要的說法有三種。一說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達的。在武則天看來,自己雖是女人,但高宗平庸,自己的才能絕對優於高宗,而且她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這應該算是她的一大政績。可惜的是,當時有很多人認為武皇是搶了大唐江山,是叛臣逆賊,對於她的功勞視而不見。因而,武則天要把自己的功勞讓後人去評述、去記載,於是就有了無字碑。二說武則天自知罪孽深重,立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罵,還是不寫為好。有的說法是,武則天建立大周朝之後,內心感覺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後將江山歸還唐氏。但由於自己稱帝的這段經歷,使她對自己死後的境遇沒有信心,更害怕世人責罵其篡位之罪,因而留下無字碑藉以自贖。三說武則天想讓後人去評說她的一生。這種說法與前一種說法恰恰相反。武則天對自己一生還是頗感自豪的。作為一個女流之輩,卻能在政治鬥爭中脫穎而出,併到達了權力的巔峰。她要後人客觀地評價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與自己有利益衝突的兒子李顯肯定不會對自己作出客觀、公允的評價。鑑於此,武則天要將自己的一生的功過是非交與後人,就是要讓後人對自己的一生作出評價。這三種說法似乎每一種都很有道理,至於哪一種說法是她的本意,現已無從考證。
值得一提的是,宋金以後,人們開始在無字碑上面添補題識,現在上面共有13段文字。令人驚異的是,這些文字中還有一種少數民族文字,而且長期以來一直沒有人能識別。這種早已廢絕的少數民族文字,被日本學者山路廣明視為「20世紀之謎」。經考證,金太宗的弟弟於1134年在無字碑上刻了《大金皇帝都統經略郎君行記》(簡稱《郎君行記》),且在旁邊配有漢字譯文。這種失傳了的文字並不是金文,但究竟是什麼文字呢?明代金石學家趙山函在《石墨鐫華》中說:「(《郎君行記》)碑字不能辨,蓋女真字……字刻乾陵無字碑上。」這種說法一直廣為流傳。直到上個世紀20年代,考古工作人員在內蒙古巴林右旗附近發現遼代帝後的墓誌,才將這一謎團解開。原來這些文字和墓誌上的字相同,是早期的契丹文字。
契丹文字始創於公元920年,但隨着國家的滅亡很快消亡,到了元代已幾乎沒有人認識,到了明代則徹底成為一種無人能識的「死文字」了。這一失傳的文字作為一份極為珍貴的文字史料被保留下來,卻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的一大貢獻。
視頻
解密:武則天身世之謎,神秘的「無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