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蕘花 (瑞香科 蕘花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蕘花 (瑞香科 蕘花屬植物))
是桃金娘目、瑞香科、蕘花屬的植物,高1.6-2米,多分枝;側脈明顯,每邊4-7條,網脈在下面明顯,葉柄長1.5-2.5毫米。蕘花主要分布於尼泊爾以及中國大陸的西藏等地,生長於海拔2,800米的地區,多生在山坡灌叢,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蕘花可治傷寒溫瘧,痰飲咳嗽,咳逆上氣,喉中腫滿,痃癖氣塊,下水腫等。
目錄
蕘花(學名:Wikstroemia canescens (Wall.) Meisn.)
- 中 文 名:蕘花
- 拉丁學名:Wikstroemia canescens (Wall.) Meisn.
- 別 名:灰白蕘花、黃蕘花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 :桃金娘目
- 科 :瑞香科
- 屬 :蕘花屬
- 組 :毛花組
- 種 :蕘花
- 命名者及年代:(Wall.) Meisn.,1841
- 分布區域:尼泊爾及中國大陸的西藏等地
形態特徵
蕘花,灌木,高1.6-2米,多分枝;當年生枝灰褐色,被絨毛,越年生枝紫黑色;芽近圓形,被白色絨毛。葉互生,披針形,長2.5-5.5厘米,寬0.8-2.5厘米,先端尖,基部圓或寬楔形,上面綠色,被平貼絲狀柔毛,下面稍蒼白色,被彎卷的長柔毛,側脈明顯,每邊4-7條,網脈在下面明顯。葉柄長1.5-2.5毫米。
頭狀花序具4-10花,頂生或在上部腋生,花序梗長1-2厘米,有時具2枚葉狀小苞片,花後逐漸延伸成短總狀花序,花梗具關節,長約2毫米,花後宿存;花黃色,長約1.5厘米,外面被與葉下面相似的灰色長柔毛,頂端4裂,裂片長圓形,端鈍,長約2毫米,寬約1毫米,內面具8條明顯的脈紋;雄蕊8,2列,在花萼管中部以上着生,花葯長約1.5毫米,花絲極短;子房棒狀,長約5毫米,徑約1毫米,具子房柄,全部被毛,花柱短,全部為柔毛所蓋覆,柱頭頭狀,具乳突,花盤鱗片1-4枚,如為1枚則較寬大,邊緣有缺刻,如為4枚則大小長短均不相等。果乾燥。花期秋季。
主要價值
瀉水飲,破積聚。治留飲,咳逆上氣,水腫,症瘕痃癖。
* ①《本經》: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症瘕,蕩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 * ②《別錄》:療痰飲咳嗽。 * ③《藥性論》:治咳逆上氣,喉中腫滿,痃癖氣塊,下水腫等。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劑。
【宜忌】:體虛無積及孕婦忌服。 [1]
本種提示
- W. B. Hemsley (1894)謂本種的分布自阿富汗東向經卡西亞、尼泊爾而達日本。
- W. B. Hemsley (1894) 根據J. Forbes的標本謂江西牯嶺有分布,據我們所看見的牯嶺的該標本,實為W. pilosa Cheng var. kulingensis (Domk.) S. C. Huang,其花萼裂片為5數,毛被極厚。
- W. chamaedaphne Meisn .的一種寬葉類型,往往與本種混淆起來,W. B. Hemsley (1894) 已經指出「其脈序有明顯地不同。」而其花序及莖、枝也有極大的差異。
- H. Handel-Mazzetti (1933)謂昆明及滇西北有分布,據我們所看到的標本尚未發現,而Wikstroemia ligustrina Rehd.滇西北也有分布。因此疑H. Handel-Mazzetti概念中的W. canesces (Wall.) Meisn.即 W. ligustrina Rehd.
蕘花 (中藥)
形態特徵
蕘花,別名黃根枸皮、山皮條、鐵扇子、半邊梅、矮陀陀《雲南中草藥》。落葉灌木,高30-90cm。枝細長,小枝有灰色或淡黃色柔毛,葉互生或對生;葉柄長約3mm,被柔毛;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2.5-7.5cm,寬1.5-2.5cm,先端急尖,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綠色,近無毛或疏生短柔毛,下面灰綠色,密生柔毛,葉脈隆起。花黃色,成頂生或腋生穗狀花序,或再合成圓錐花序,被柔毛;花被管長6-8mm,先端4裂,裂片鈍尖;花盤鱗片狀線形;雄蕊8,二輪,花絲短,子房上位,花柱短,柱頭球形。核果窄卵圓形,黑色,有絲狀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生于山地石壁隙縫或山坡溝邊較潮濕外,也有栽培者。分布於陝西、江西、湖北、湖南、雲南、西藏等地。
鑑別
藥材性狀:花冠黃色,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被細毛,無花瓣,花萼管長6-8mm,先端4裂,裂片鈍尖;花盤鱗片狀線形。核果窄卵圓形,黑色。
- 入藥部位:花蕾。
- 性味:味辛、苦,性寒。
- 歸經:入腸、胃經。《本草求真》
* 功效主治:瀉水逐飲,消堅破積。痰飲,咳逆上氣,水腫,喉中腫滿,症瘕痃癖。
相關配伍
- 1、治腫及支滿癖飲,芫花、蕘花各半兩,甘草、大戟、甘遂、大黃、黃芩各一兩,大棗十枚。上八味,細切。以水五升。煮成一升六合。分四服,空心服,以快下為度。(《千金要方》干棗湯)
- 2、治腹中積聚邪氣、寒氣,消谷,甘遂一分,蕘花一分,芫花一分,桂心一分,巴豆一分,杏仁一分,桔梗一分。上七味,蕘花、芫花熬令香,巴豆、杏仁去皮熬令變色巳,各異搗,下細篩,搗合丸,以白蜜搗萬杵。服如小豆一丸,日三行,長將服之。傷寒增服,膈上吐,膈下利,小兒亦服,婦人兼身亦服。忌豬肉、蘆筍、生蔥。(《范汪芳》捶鑿丸
炮製
一、採集加工:5-6月花未開時採收,晾乾。
二、炮製方法:揀淨雜質,篩去泥土,稍潤,切碎,乾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4.5g;或入丸劑。
- 使用注意:體虛虛弱及孕婦禁服。
- 藥理作用:利尿、保肝作用。
- 現代應用:治療水腫,胸中痰滯脹滿,咽喉腫痛和瘀血症瘕等。
相關論述
1、《本經》:「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症瘕,蕩滌腸胃中留癖、飲食,療寒熱邪氣,利水道。」
2、《別錄》:「療痰飲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