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漠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棕漠土》是自然地理常識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作為一種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符號系統[1],源於日月鳥獸之形,作為中華文明之標誌[2],連接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方正之間充滿美感。
名詞解釋
在暖溫帶極端乾旱氣候條件下和礫質母質上形成的土壤類型稱為棕漠土,又稱棕漠鈣土、原始荒漠土。
廣泛分布於新疆的南疆、東疆及河西走廊西端的廣大戈壁和剝蝕山地上。成土母質為礫質或石質洪積—沖積或殘積物,土層很薄,地表皆有礫幕;植被簡單稀疏;有機質含量多小於0.3%,胡敏酸/富里酸之比小於0.2;石灰表聚性非常明顯,全剖面呈微鹼性反應。土類以下可分為棕漠土、石膏棕漠土和石膏—鹽盤棕漠土等亞類。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參考文獻
- ↑ 漢字——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搜狐,2017-12-14
- ↑ 漢字——中華文明的基因,搜狐,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