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炭疽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棕櫚炭疽病
症狀
葉片染病,葉尖變黑褐色,病斑呈橢圓形至不規則形,灰白色或淺黃色,邊緣翻隆呈黑褐色,後期病部融合形成不規則形大塊干斑,病斑上長出分散的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
病原
Colletotrichum sp.一種炭疽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盤生在寄主表皮下,呈不規則開裂,有剛毛。剛毛褐色或暗褐色,表面光滑,具分隔。分生孢子單胞無色,短圓柱狀,兩端具油球。附着胞褐色。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盤在病部越冬,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一般多從傷口侵入。高溫高濕條件利於該病發生。[1]
分布與危害
棕櫚 學名 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H.Wendl.屬棕櫚科常綠喬木。以根、果入藥。具收斂止血之功能。分布在華東、華南、西南、湖南、湖北、河南等地。
防治方法
(1)加強管理,防止葉片產生傷口,可減少發病。
(2)可定期噴施國光銀泰(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國光思它靈(氨基酸螯合多種微量元素的葉面肥),用於防病前的預防和補充營養,提高觀賞性;
發病初期,病初期噴灑25%咪鮮胺乳油(如國光必鮮)500-600倍液,或50%多錳鋅可濕性粉劑(如國光英納)400-600倍液。連用2-3次,間隔7-10天。 [2]
參考文獻
- ↑ 棕櫚炭疽病發生及防治景觀網
- ↑ 植物得炭疽病是什麼樣子?搜狗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