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桑葉與蠶寶寶(凌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桑葉與蠶寶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桑葉與蠶寶寶》中國當代作家凌寒的散文。

作品欣賞

桑葉與蠶寶寶

進入征村鄉吳坪村的時候,一場急雨剛剛歇住了腳,厚厚的雲層從天空中漸次消散。不遠處的青山之間,還縈繞着白色的霧氣。山下的屋宇和田園,便都像置身於仙境中了。視野之內,樹木、蔬菜和青草綠得不染一絲雜質。一條平整寬闊的柏油路直插沃野,新耕的水田像鏡子一樣,映照出雲霧的萬千姿態。一輛高大的農用拖拉機威風地駛過側畔,車尾還粘着濕漉漉的新泥。

這裡是江西省修水縣的西南郊,一個曾經的深度貧困村。然而如今,穿過一幢一幢灰瓦白牆的農家宅院,我在這裡已找不到貧窮的痕跡。

橫平豎直的田間,鋪展開一望無邊的桑林。桑樹不高,卻枝葉蔥蘢,每一片葉子都肥美而多汁,綠得精神。底部的枝條已被採摘得光溜溜的,頂部仍在不停地抽出鮮嫩的新芽。這樣的長勢和桑葉產量,是我幼時所見枝葉稀落的野桑所無法比擬的。這些桑葉的使命是餵養蠶寶寶。而後是繭,是絲,是琳琅滿目的絲製品,是村民們走出貧窮、奔向富裕的希望。

「三斤毛鐵半斤鋼,打把鋤頭去栽桑,一條田塍栽三轉,三條田塍栽九行。」歌謠在蠶鄉流傳開來,像茂盛的桑樹,遍布山坡田壟。地處贛西北山區的修水縣,蠶桑生產的歷史可謂悠久。清代時,修水還因產絲居全省之首而獲「絹出義寧州」之譽。蠶桑傳統延續至今,更成為全縣產業發展的重頭戲。僅我腳下的吳坪村這片土地,便建有二百零八畝蠶桑產業基地。

桑田一側,矗立着四座標準化養蠶大棚。我們走進了其中一座。只見偌大的空間,整齊地排列着方格蔟,底層撒着厚厚的消毒的石灰,上面再墊一層新鮮的桑葉。一些蠶寶寶在不倦地啃食,一些已經爬上了屬於自己的蠶屋。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個小小的木格中,見一條身子黃而透明的蠶,正從口中牽拉出晶瑩透亮的細絲。它不停地快速搖動着腦袋,仿佛這分分秒秒的光陰都不能耽誤。

蠶的一生,如果撇開化蛹和成蛾期,須經歷四次休眠蛻皮。在此期間,它們變得脆弱敏感,稍不留神就患病死亡。尤其是第四次蛻皮,時間長,過程艱難,死亡風險大,直接關係着最後的產量。千百年來,蠶農們秉承着祖上代代總結的傳統經驗,一季又一季地侍弄着蠶寶寶。他們依靠着簡易的蠶具和蠶室,勞心勞力,但是產出卻常常與付出不成正比。

[1]

作者簡介

凌寒,品詩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