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裂果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棗裂果病
棗裂果病屬於生理性病害,在我國南北方棗區均有發生,尤以新鄭和內黃棗區發生嚴重。
基本信息
中文名:棗裂果病
症 狀:果面裂開一長縫,果肉稍外露
病 因:幼果發育初期乾旱少雨
防治方法:合理修剪,注意通風透光
為害症狀
果實將近成熟時,如連日下雨,果面裂開縫,果肉稍外露,隨之裂果腐爛變酸,不堪食用。果實開裂後,易於引起炭疽等病原侵入,從而加速了果實的腐爛變質。
發病規律
裂果病是生理性病害,一般發生在棗果白熟期至上色期。這個時期的降雨情況,將直接影響果實的裂紋程度。如果採收前1個月氣候乾燥,無降雨,一般不出現裂果現象;如果幼果發育初期乾旱少雨,進入白熟期或上色期後,突然遭遇大雨,則會出現大面積裂果,而且裂紋較深;如果採收前連降幾次小雨,也會引起裂果,但是裂紋較小,爛果較少。裂果病與果實鈣元素的含量不足有關。[1]
防治方法
1.建棚時採用地膜覆膜,適時灌水,保持土壤水分,使果實均勻生長,減少裂果。
2.合理修剪,使保持適度的枝、葉和結果量,防日灼,防損傷。
3.調整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用量和使用時間。不使用棗樹敏感的農藥。
4.果實膨大期和着色期可噴果裂必治500~600倍液;或農樂牌稀土200倍液;氨基酸鈣800~1000倍液。間隔7天連噴2~3次。也可噴氫氧化鈣溶液。[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