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林堂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林堂鼓

楊林堂鼓作為一個獨特的樂種,大約產生於明朝,距今約630多年歷史。現代的「楊林堂鼓」班頭譚本高的深刻記憶及當地秦氏家族中的秦士坤(64歲)講述,「楊林堂鼓」已有14代傳人。譚本高的師父譚宜成對楊林堂鼓的傳承譜系記憶詳實。他從師秦朝煥,參師秦朝榮,二秦均為清同治年代人氏。他們的師父是秦尚孝。而最早的堂鼓祖師是秦思道,稱為道公。現存於楊林橋鎮的兩座祖墓中,有一碑文記載:「十三世祖秦時祿衛中將軍,劉氏生思道、思讓、思進公」。另座墓碑上刻着秦氏一生從藝的紹介和六人合奏楊林堂鼓的雕刻,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基本內容

中文名:楊林堂鼓

活動載體:等節日喜慶、婚喪嫁娶、生子滿月

類 別:樂種

樂曲結構:散曲套曲

歷史淵源

「楊林堂鼓」歷史文化淵源久長。從鄰縣長陽出土文物六朝晉時的樂器和十人班看,這裡在1690多年前就盛行吹打樂。這時已經產生了楊林堂鼓的音樂基礎。

活動載體

「楊林堂鼓」的活動載體是節日喜慶、婚喪嫁娶、生子滿月、祝酒祝壽、起屋上架、田間勞作,甚至陰陽堪地、道士作法等。出沒於各種鄉間民俗活動中。路上、屋檐下、堂屋中、稻場上、天井裡等吹吹打打,天地廣闊。

表演形式

「楊林堂鼓」有6人班、 十人班、12 人班等。分坐奏、行奏兩種 。樂器有大號、鎖吶、大堂鼓、小堂鼓、大鑼 、小鑼、大鑔 、小鑔、包鑼 、拍子等。一般情況下,擺兩張八仙桌,座位是大堂鼓與大鑼、小堂鼓成三角形在前,大號、鎖吶相對着排後,左是包鑼 、拍子,右為小鑼、小鑔 。行走演奏時,大堂鼓、小堂鼓於前,大號、嗩吶在後,大鑼 、小鑼居中。

曲調分類

楊林堂鼓原有36調72牌。或稱36 個點子72個牌子。總共有108個曲牌。但現存的只有70多個。分為單曲、套曲兩種。單曲中有古調、民歌等,套曲中有喜調、路調、壽調、菜調、喪調等。加上道教音樂與戲曲音樂,楊林堂鼓的音樂類型十分豐富。她所表現的內容也很廣泛,有反映田野勞作、日常生活、習俗、時事、描寫具體事物、寫景抒情及反映地理環境等等。

樂曲結構

楊林堂鼓的樂曲結構,分散曲和套曲兩種結構形式。散曲很多是從當地民歌演化而來。如《求親調》、《乾妹趕河》《餵豬調》等。套曲,是按約定俗成的組合方式聯綴而成的套曲牌。菜調就是如此。支客喊:「上席炮!,大盤上菜。」這時,奏大號曲,轉調接「觀音掃殿」在樂曲中依次報菜名,上菜,支客喊:「十碗上齊。」緊接又奏「觀音掃殿」。當筵席結束,隨着支客喊:「下席炮!(放炮)大盤子收碗。小盤子篩茶,裝煙哪!」接奏大號曲;再換奏「雙乙字」,曲完,支客喊:「大炮卸席」。隨即嗚炮奏「大號曲」,接「水閣涼亭」終曲。整套結束。

曲牌在旋律上多以羽結音突出和徵商音終結音較多。而「滿堂紅」中的「大、小開門」又同時受戲曲的影響較大,六聲音階樂曲較多。

長期以來,楊林堂鼓伴隨着人們的習俗風情、勞動生活、宗教信仰世代傳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機制,包括樂隊編制、表現程式、吹奏曲目、吹打技巧等方面,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樂師,形成了「鑼鼓不出鄉,各有各的腔」的地域風格和流派。

楊林堂鼓在樂器的組合方面有着突出的構架。大堂鼓、小堂鼓、及勾鑼同置放於一架子上,架上綁一根木杈,上掛一柄鑼。這四樣樂器聯綴一起,由一人敲打。

風格特點

在演奏上形式獨特是其它吹打樂所不具備的。一是改換單一的坐而演奏為邊行走邊演奏,使演奏形式豐富多樣。最突出的有:舉樂演奏。其方法是一人將鑼用木架撐着,大堂鼓、小堂鼓及勾鑼分別由三人站立舉起,四件樂器均由一人演奏。在較為寬敞之地可邊打邊行走。二是分列行奏。在迎親、送喪、迎客等的山道上,按一定的順序邊走邊奏。隊列表演。樂師們以八字形、一字形,或丁字形、人字形等排列,並不時轉換進行技巧表演。

楊林堂鼓特有的絕技演奏,是其它秭妹藝術中最難見的。如:「二龍抱柱」。二人合抱如柱,雙手交錯,由一人按另一人嗩吶孔,兩支嗩吶共同演奏。「雙龍過江」。兩人單手交錯,一人只按嗩吶的三個音孔而吹奏兩支嗩吶;「單打獨奏」。口吹嗩吶,同時翻滾着用腳敲打多門樂器。還有「鳳凰展翅、一條龍」等,可惜得是像「沖天號」即一人執嗩吶或者長號演奏,進行仰天翻、前後滾翻着吹奏不息。「腳打雙錘」就是一人口吹嗩吶,坐着雙腳各執一個鼓錘敲打堂鼓,「白鳳朝陽」這樣的絕技已經失傳,現有的老藝人只見到師輩們表演過。像「滾地龍」這樣的絕技也因為老藝人體力不支,難於再現。

楊林堂鼓的旋律發展手法獨特多樣。一是有規律的轉調變曲。用的是上字(筒音作4 ),正宮(筒音作6)、六字(筒字作7)等三種指法。由於筒音不同,必然出現旋律的低音翻高、級進變跳進,並產生調性的對比變化。二是調頭換尾留中間。一首曲牌用鑼鼓串連起來反覆演奏。每次演奏的反覆頭尾有所變化。三是曲牌在演奏中,不僅聯曲結構連綴起來程序嚴謹,而且依據表達的內容與情緒,又有一定的規範性。但速度與節拍各不相同,豐富了民族音樂理論的研究。

楊林堂鼓吸收了當地民歌的風格特點,加強了曲調的鄉土風味,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形象生動,形成了楊林堂鼓旋律的民族特色,她獨特的坐奏和行奏的演奏藝術技巧,豐富了民族器樂的表現手段。給現代民族音樂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傳承意義

楊林堂鼓與當地人民群眾的勞動、生活習習相關,又蘊含着楚文化的許多元素與事象,這對民俗學、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寶貴的資源。

楊林堂鼓既能廣泛參與各種活動,又能形象地表現多種生活情趣,使它成為了群體相會的紐帶,有極大的親和力、凝聚力。加強了親情、愛情、民族情,有益於建構今天的和諧社會。

發展現狀

由於現代多元文化的影響,年輕人對本土吹打樂認識淡化,無興趣學,藝人嚴重老化,絕技即將失傳,「楊林堂鼓」正走向瀕危。

這一現象引起了秭歸縣委、縣人民政府及當地文化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為此制定了楊林堂鼓搶救、保護計劃,首先成立了「楊林堂鼓」搶救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二、劃定金竹園、響水洞等村為「楊林堂鼓」保護區域,成立楊林堂鼓藝術協會。三、設立了楊林堂鼓搶救保護專項資金,每年投入5萬元做好楊林堂鼓的搜集整理、資料建庫,編寫鄉土教材進學堂使楊林堂鼓得以傳承,為楊林堂鼓老藝人和優秀傳承人發放醫療、生活補助。

保護「楊林堂鼓」,關鍵在於傳承人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使「楊林堂鼓」這顆璀璨之珠更加光彩奪目。[1]

參考文獻

  1. 楊林堂鼓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