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杜鵑座是南方的細小星座。它的拉丁名字為Tucana,是大嘴鳥的意思。在1595年至1597年之間由凱澤(Pieter Dirkszoon Keyser)及霍特曼(Frederick de Houtman)所定的。
杜鵑座不是一個顯眼的星座,因為所有的恆星都是三等或更暗淡;其中最明亮的恆星杜鵑座α的視星等是2.86。杜鵑座β是一個有六顆成員星的恆星系統,而杜鵑座κ是一個四恆星系統。至今,五個恆星周圍已被發現有系外行星。杜鵑座還有全天最亮的球狀星團之一杜鵑座47[1],還有包含大部分小麥哲倫星雲。
星座特點
在我們銀河系中有200多個球狀星團繞着銀河中心運轉,杜鵑座47是第二亮的球狀星團(僅次於半人馬座的ω星團)。杜鵑座47所發出來的光要走2萬年才會到達地球。觀測表明,杜鵑座47中包含了至少20顆毫秒脈衝星。
杜鵑座中亮於5.5等的恆星有15顆,其中的最亮星是α星,其視星等為2.86等,是顆巨星,距離為130光年。杜鵑座β星是雙星,兩子星的視星等分別為3.9等。兩子星的角距為27.1″。杜鵑座κ星是雙星,主星的視星等為5.1等,伴星為7.3等,複合星等為5.0等,兩子星的焦距為5.4″。杜鵑座υ是一顆不規則變星,亮度變化在4.75等和4.90等之間。
研究歷史
杜鵑座是南方的細小星座,是巨嘴鳥的意思,只有中文把它誤譯成「杜鵑座」。南天星座,接近波江座的亮星水委一,在天上另外兩隻鳥﹝天鶴座及鳳凰座﹞的南邊。在1595年至1597年間由荷蘭航海學家凱澤(Pieter Dirkszoon Keyser)及霍特曼(Frederick de Houtman)定名。並被約翰·拜耳在1603年收錄於《測天圖》。
在杜鵑座接近南極座和水蛇座的邊界處有著名的小麥哲倫星雲,是離我們最近的河外星系之一。1519~1521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船隊環球航行經過赤道以南時,發現南天空中有一大一小的兩個雲霧狀天體,麥哲倫首次作了逼真的描述,他回到歐洲後公布了這一發現。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航海家把它們統稱為「麥哲倫雲」,而在此之前稱為「好望角雲」。小麥哲倫雲是我們銀河系的伴星系,它的實際跨度為15000光年左右,含有幾億顆恆星。小麥哲倫雲距離我們19萬光年,其質量約是銀河系質量的1/100。它和 銀河系和大小麥哲倫星雲一起組成了一個三重星系。靠近大麥哲倫雲之處還有一個肉眼可見的球狀星團ξ(或47)(NGC 104),座內有亮於4等的星4顆。
杜鵑座在每年9月17日子夜杜鵑座的中心經過上中天。在北緯14度以南的廣大地區可以看到完整的杜鵑座,在北緯33度以北的地區則完全看不到這個星座。杜鵑座是荷蘭航海家P.D.凱澤等最早創設的星座,是生活在南美洲的一種嘴巴巨大、羽毛艷麗的鳥,1603年,德國天文學家巴耶爾在他繪製的星圖中採用了該星座。
2015年10月,哥倫比亞大學傑里米·黑爾博士領導的一個天文學家小組使用哈勃望遠鏡觀察到了大約3000顆白矮星的遷移運動。這些白矮星位於杜鵑座47星團——一個位於南天星座杜鵑座的球狀星團,距離地球大約16,700光年。
科學家在對杜鵑座47球狀星團的觀測中,確定了數個毫秒級脈衝星的伴星為白矮星,而且脈衝星可從白矮星那兒吸積物質。當質量大約是1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結束其生命時,可產生一次壯觀的超新星爆發,其遺蹟就是中子星。中子星的質量僅為數倍太陽質量,但它們的體積也很小,直徑僅為數十公里。中子星處於快速旋轉的狀態中,發出燈塔般的光束,每隔幾秒重複一個周期。這樣的中子星也稱為脈衝星[2]。
視頻
參考文獻
- ↑ 宇宙第二亮的球狀星團杜鵑座47 ,搜狐,2017-07-28
- ↑ 杜鵑座的研究歷史與星座神話傳說,第一星座網,2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