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杜甫《燕子來舟中作》題解,譯文,注釋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杜甫

燕子來舟中作》此詩為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在長沙所作。大曆三年(768)正月,杜甫離開夔州出三峽,在江湘之間漂泊了一年。次年春,他投奔潭州刺史韋之晉,不幸韋病故了。杜甫全家只好以船為家寄身水上,睹物傷懷,便寫了這首詩作。

杜甫自喻像築巢的燕子一樣,為創造安穩的生活環境而不懈地努力。如今詩人在漂泊無定的時刻又看見了燕子,便將深情厚意寄托在一隻微小的燕子身上。它完全不同於那些從概念出發的、以物喻理的詠物詩,也不同於那些堆砌典故的詠物詩,而是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徵,通過內在聯繫,把人的感情賦於物,使物我達到契合無間的境界,讀來深刻感人。[1]

原文

湖南為客動經春,燕子銜泥兩度新。

舊入故園嘗識主,如今社日遠看人。

可憐處處巢居室,何異飄飄托此身。

暫語船檣還起去,穿花貼水益沾巾。

注釋

湖南:洞庭湖之南,這裡即指潭州。動經春:動不動便又經歷了一個春天。動:不知不覺。

兩度新:杜甫從大曆四年(769)春來到潭州。到現在已是第二個春天,第二次見到燕子銜泥了。

故園:指詩人在洛陽、長安的舊居。

社日: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這天是人們祭神祈求豐收的日子。遠看人:指仍然認識自己,遠遠地望着自已。

巢居室:指燕子處處在人家房屋的樑上作窩。

托此身:指詩人自己到處漂泊求地安身。

檣:船桅杆。

沾巾:指詩人見燕子如此多情而動心落淚。

譯文

我流落到湖南,不知不覺中又經歷了一個春天,我這是第二次見到燕子在此街泥築巢了。

燕子啊燕子,去年你與我同舍而居,曾經把我當作是你的主人,如今僅僅是經過了一個社日之春,你卻遠遠地望着我,把我視作陌生人。

可憐你到處築巢為家,總是在別人家的樑上築巢,與我這四處漂泊、無地可居之人沒有什麼不同。

燕子站在桅杆上同我說了暫短的一會兒話,似有同情,但它發現這是一隻漂流不定的船,還是要飛離而去,但它又似有不舍,於是貼水低飛,繞船盤桓,遲遲不肯離去,見你如此有情,我不禁更加感動,淚水沾濕了衣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