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山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杏山鄉地名比較著名的有龍江縣杏山鄉、寧安市杏山鄉和大慶市肇州縣杏山鄉。[1]
主要資源
杏山鄉地貌具有多樣性,自然資源比較豐富。杏山鄉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半山區,東部為平原區,土壤種類較多,多以黑鈣土為主。杏山鄉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有河卵石、粒砂、白漿土,還有一定儲量的金和礦泉水。杏山鄉農業耕地面積大,土質較好,旱田占總耕地面積的99%,水田主要在東華村境內。主要種植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雜豆、瓜菜等。境內有國家投資興建的六合生態園區,園區按照"山水林田草,路村井電畜"進行整體規劃,並有省長張左己親自栽種的公僕林,園區內街道整齊,規劃錯落有致,可用"小橋流水人家"去形容,園區內林草豐茂,共有退耕還林5000多畝,森林覆蓋率為26.8%,人工種草3000畝,(紫花苜蓿1100畝,草木樨900畝,沙打旺1000畝)。
鄉鎮經濟
2005年度,全鄉社會總產值實現2.2億元,財政本級收入實現45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2842元。2005年,全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為17.5萬畝,飼料作物種植面積1萬畝,訂單作物種植面積8萬畝,特色作物種植面積14萬畝。畜牧業發展上山綿羊飼養量達到14萬隻,肉牛飼養量突破萬頭,新建改良站點8個,擁有扶貧開發村12個,舍飼專業村4個,小尾寒羊示範村1個,"半壁江山"建設成效顯著。勞動力轉移工作上全年累計轉移勞動力8950人,其中集體組織轉移2460人,造林工作上全年造林13657畝,其中退耕還林10700畝,三北四期造林2957畝,成活率在95%以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兼得。
2006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是:社會總產值實現2.6億元,鄉財政本級收入實現50萬元,農村人均收入達到3000元,農業總產值實現1.7億元,畜牧業產值實現6900萬元,勞動力轉移收入實現4000萬元。
特色經濟
在特色經濟發展上。經過政府部門的積極引導和扶持,形成以下特點:
牧業經濟:畜牧業發展一直是鄉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經過幾年苦心經營,多方努力,全鄉畜牧業發展形勢喜人,飼養規模、品種均有很大改觀,正逐步取代種植業成為鄉域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成為農民增收奔小康的主渠道。
雜糧種植:杏山鄉農民曆年來有種植雜糧的習慣,面積穩定在8萬畝以上,在其它大糧價格下跌情況下,雜糧市場看好,價格攀升,經過政府引導、扶持,農戶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而且優化了品種,同時,充分利用我鄉東河口村雜糧批發市場的拉動作用,促進了農產品銷售。
生態建設:經過四年的引導建設,充分利用國家退耕還林優惠政策和縣政府傾斜扶持政策,全鄉退耕還林面積達到35450畝,這一政策得到了廣大幹部群眾的一致認可,群眾積極性非常高,每年以1萬畝的速度向前發展,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也增加了農民收入。龍江縣杏山鄉採取多種措施鼓勵農民春孵春養雞、鴨、鵝三禽工作,幫助養三禽戶優先貸款購買種蛋,簡化信貸手續;組織專家技術人員走村串屯搞春孵春養三禽培訓,幫助他們掌握運用科學方法搞好春孵春養,保證成活率;畜牧部門負責搞好苗禽的防疫滅病工作。全鄉廣大農民已投入種蛋50多萬枚,搞孵化的農戶達400多戶,從而推動了全鄉雞、鴨、鵝三禽養殖業發展。
地方能人
龍江縣杏山鄉杏山村年初來了位好支書,叫姬利國,到這兒才半年,老百姓的事他了解清楚了。最近;姬支書爭又取了三眼中深井,每眼井都近100米深,出水量大,解決了春耕用水的大問題。杏山村屬山區半山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姬利國上任後,積極協調縣、鄉相關部門,積極爭取抗旱設施。他的執着和工作幹勁感動了縣水務部門,抗旱井由最開始的一眼增至兩眼、最後到三眼,為全村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在解決農業致富增收方面,姬利國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他多次同龍江縣興旺米業公司聯繫,與米業公司簽訂了180畝的綠色小米的訂單合同,公司承諾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杏山村農民的穀子,僅此一項就可增加農民收入5萬多元。
姬利國上任雖然只有半年左右,但備受老百姓的信賴,農民大事小情都願意找他。春節期間,他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錢去看望孤寡老人、貧困戶,積極引導他們勤勞致富。對於種地有困難的農戶,他主動向銀行提供擔保,為其協調貸款,讓農戶種上地、種好地。姬書記表示,在有關領導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三年內將繼續加強抗旱設施建設,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和綠色種植,儘快讓農民走上致富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