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朝鮮義勇軍總部舊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朝鮮義勇軍總部舊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中原村,由朝鮮義勇軍紀念館和朝鮮義勇軍總部舊址組成。 1942年七月,朝鮮義勇軍司令武廷率領朝鮮義勇軍進入河北省涉縣南莊村的五指山附近,義勇軍司令部選在群眾王書文家中,抗日戰爭時期的戰鬥生活中,朝鮮義勇軍在當地創辦太行紡織廠、朝鮮義勇軍醫院(又名朝鮮大眾醫院)、「31」商店、義勇軍照相館等。[1]

地理位置

朝鮮義勇軍總部舊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中原村,由朝鮮義勇軍紀念館和朝鮮義勇軍總部舊址組成。

歷史背景

1938年10月10日,朝鮮義勇軍成立於武漢。1940年開始陸續進入太行山抗日根據地,與八路軍並肩作戰。1942年5月,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朝鮮義勇軍領導人石正、陳光華等在對日軍作戰中壯烈犧牲。當時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華北版稱:「中韓民族精英,生前攜手戰鬥,死後共眠一陵。」

1942年7月初,朝鮮義勇隊進駐涉縣中原村,與劉鄧大軍129師師部駐地赤岸村隔河相望。1943年1月,在涉縣中原村元定寺創辦朝鮮青年革命幹部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曲作者鄭律成擔任校長。同年4月,朝鮮青年革命幹部學校從中原村遷往延安,朝鮮義勇軍遷往涉縣南莊村。

1942年七月,朝鮮義勇軍司令武廷率領朝鮮義勇軍進入河北涉縣南莊村的五指山附近,義勇軍司令部選在群眾王書文家中,抗日戰爭時期的戰鬥生活中,朝鮮義勇軍在當地創辦太行紡織廠、朝鮮義勇軍醫院(又名朝鮮大眾醫院)、「31」商店、義勇軍照相館等。

朝鮮義勇軍華北支隊是我國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太行山上的一支由朝鮮愛國青年志士組成的國際反法西斯部隊,1940年底來到河北省邯鄲市太行山抗日根據地,並在這裡創辦了朝鮮青年聯合會,開辦了朝鮮青年軍政幹校,與八路軍和太行山區人民同心同德,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抗戰鬥爭。

1942年5月,日寇向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軍事掃蕩,朝鮮義勇軍和八路軍並肩戰鬥,英勇地抗擊了數倍於我軍的日軍。在反掃蕩戰爭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朝鮮義勇軍華北支隊政治指導員石正、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領導人陳光華等一批抗戰將領壯烈犧牲,安葬在涉縣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後遷往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2004年,我們在朝鮮義勇軍烈士墓旁建設了朝鮮義勇軍紀念館,全面展示和介紹了朝鮮義勇軍在太行山區抗戰的歷史,是國內第一座紀念朝鮮義勇軍的展館。

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是我國第一座安葬中朝抗日烈士的墓園。1942年5月,日軍3萬餘人對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軍事掃蕩,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朝鮮義勇軍領導人石正、陳光華等中朝抗日將領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同年10月10日,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持興建的「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在涉縣石門村蓮花山落成。新修建的朝鮮義勇軍烈士紀念館內部陳列分為四個單元,全面記述了中朝抗日烈士並肩作戰,共同抗敵的光輝歷史。

朝鮮義勇

朝鮮義勇軍烈士紀念館位於石正、陳光華烈士墓前,由蛾卵石鋪成的甬道和青石台階與兩墓相連。紀念館建於2004年7月,建築面積100平方米,陳列內容分為4個單元,展出有珍貴的歷史照片和文獻資料100餘幀,陳列有石正烈士的家鄉——韓國密陽市政府代表團專程從烈士故居帶來的土壤、烈士生前發表的文稿等實物。

新修建的朝鮮義勇軍烈士紀念館陳列分為四個單元:

流亡中國,反抗侵略;轉戰南北,並肩作戰;

中韓志士,血盟太行;歷史豐碑,友誼虹橋。

全面記述了中韓抗日烈士並肩作戰,共同抗敵的光輝歷史。它的建成,將成為太行山紅色旅遊的一個新亮點。

第一部分:流亡中國,反抗侵略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勢力進入朝鮮半島,1910年8月,日本正式吞併朝鮮,朝鮮亡國。1919年3月1日,朝鮮近200萬人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獨立運動,遭到日本殖民當局血腥鎮壓,史稱「三.一運動「。日本占領當局對朝鮮愛國人民進行殘酷鎮壓,大批韓國獨立運動志士流亡到中國,開展抗日復國鬥爭,並在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第二部分:轉戰南北,並肩作戰 抗日戰爭爆發,朝鮮義勇隊在武漢成立,組成三個支隊,分別在浙江、湖南、廣西等戰場配合中國軍隊作戰,成為關內最早的朝鮮抗日武裝。為了粉碎日本向華北實行移民,將大批朝鮮人遷入華北日占區的陰謀,從1940年開始,朝鮮義勇隊成員先後到達太行山,與八路軍並肩作戰,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1942年7月,朝鮮義勇隊改名為朝鮮義勇軍。

第三部分:中韓志士,血盟太行 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中,有20餘位朝鮮義勇軍成員在戰鬥中犧牲。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軍事掃蕩,左權、石正、陳光華等大批中韓抗日將領壯烈犧牲,後安葬於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國共兩黨領導人紛紛發表文章或題詞,紀念中韓抗日烈士。1945年8月,歷經苦難的中韓兩國人民,終於迎來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第四部分:歷史豐碑,友誼虹橋 隨着中韓兩國交流的不斷擴大,中韓抗日烈士同流之血,已成為中韓兩國人民友好歷史的見證。左權、石正、陳光華等中韓抗日烈士的英雄業績,化為屹立在太行山上的歷史豐碑,深入到中韓兩國人民的心中,成為兩國友好發展的橋樑。

烈士公墓

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是我國第一座安葬中韓抗日烈士的墓園。1942年5月,侵華日軍3萬餘人對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軍事掃蕩,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朝鮮義勇軍領導人石正、陳光華等中韓抗日將領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中韓建交以來,前來祭拜的韓國遊客不斷增多。石正烈士的家鄉――韓國密陽也經常組織團隊前來開展「朝鮮義勇軍太行山抗日遺蹟尋訪」活動。來自韓國的遊客已占邯鄲海外遊客的一半以上。[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