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獻文子成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獻文子成室》出自《禮記·檀弓下》,該文講的是晉國趙文子宮室落成,晉國的大夫發禮前往致賀之事。全文未分段落,但可以分三個層次來賞析。成語 「美輪美奐」的典故出於此文。本篇反映的雖然只是當時卿大夫之間的應酬之辭,但張老的頌辭,別出心裁,文子的答話,也與眾不同。

作品原文

晉獻文子成室

晉獻⑴文子⑵成室⑶,晉大夫發⑷焉。張老⑸曰:「美哉,輪⑹焉!美哉,奐⑺焉!歌於斯⑻,哭於斯⑼,聚國族⑽於斯!」文子曰:「武⑾也,得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是全要領⑿以從先大夫⒀於九京⒁也!」北面⒂再拜⒃稽首⒄。君子謂之善⒅頌善禱。 [1]

作品注釋

⑴獻文子:晉國正卿趙武,諡「獻文」,也簡稱文子。

⑵文子:趙武(前596—前545)的諡號。這是後人追記,所以稱諡號。

⑶成室:新屋落成。

⑷發:送禮慶賀。

⑸張老:前去送禮物的晉大夫張孟。張氏是姬姓的一個分支,三家分晉後,多屬韓國。

⑹輪:盤旋屈曲而上,引申為高大。

⑺奐:通「煥」,華麗。

⑻歌於斯:在這裡祭祀時奏樂唱詩。歌,此處代指祭禮。斯,此。

⑼哭於斯:死喪哭泣在這屋裡。哭,指家族死喪哭泣之事。

⑽聚國族:聚,聚會。國,國賓。族,宗族。

⑾武:趙武自稱。

⑿全要領:免於斬戮之刑。要,通「腰」。領,脖頸。古時罪重則腰斬,罪輕則戮頸,砍頭。

⒀先大夫:自稱已故的祖、父。趙氏自趙衰以來世代為晉卿。

⒁九京:當作「九原」。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今山西絳縣北。

⒂北面:面向北。古代堂禮,長輩面南而坐,小輩北向而拜。

⒃再拜:拱手禮兩次。稽(qǐ)首:叩頭。

⒄稽(qǐ)首:叩頭到地,伏地停留片刻方起,叫稽首。是九拜(九種拜的禮節)中最恭敬的。

⒅善:擅長。[2]

作品譯文

晉國獻文子的新居落成,晉國的大夫們都去送禮致賀。張老說:「多美呀,如此高大寬敞!多美呀,如此金碧輝煌!既可以在這裡祭祀唱詩,也可以在這裡居喪哭泣,還可以在這裡宴請國賓、聚會宗族!」文子說:「我趙武能夠在這裡祭祀唱詩,在這裡居喪哭泣,在這裡宴請國賓、聚會宗族,這說明我可以免於刑戮而善終,能跟先祖、先父一起長眠在九原!」說完,朝北拜了兩拜,叩頭致謝。君子都稱讚他們一個善於讚頌,一個善於祈禱。[3]

作品賞析

這篇僅有76字的短文,渾然一體。全文未分段落,但可以分三個層次來賞析。

第一層,開頭一句,「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既點明了事情的原委,也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一個「發」字,既表現了當時新居落成人們送禮慶賀的習俗,同時也表現了達官貴人們前來祝賀的熱鬧場面。讀者不禁要問:為什麼「晉大夫」都紛紛前來送禮慶賀?不知你是否看過京劇《趙氏孤兒》,新居的主人就是那個孤兒。獻文子即趙武,他是晉國名臣趙衰、趙盾之後,晉卿趙朔的遺腹子。他出生前,趙氏被禍滅族,15年後才得以昭雪。趙武成年,受封大夫,建造新宅,大約就在這個時候。這恐怕是晉大夫紛紛前來祝賀的主要原因。

第二層,即一頌一禱。可以想象,稱頌的賀辭肯定不少,本文卻拋開眾人的頌辭,獨舉張老的頌辭。因為張老的頌辭獨具匠心,別出心裁。「美輪美奐」雖已成了成語,但仍不出頌辭陳套,而「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的頌辭,卻超出吉祥的套話而驚世駭俗。賀辭沒有讚頌的味道,反而在主人喜慶的日子,說些死喪哭泣的話,一反常調,令人不解。賓客或疑惑不解,或驚愕發呆,或心中暗罵張老糊塗;新居主人則思維敏捷,領會頌辭的深遠含意與張老的語重心長,馬上以出人意料的禱詞回應張老的祝賀。主人表示:張老的祝辭是以屋的功用永恆祝我壽終正寢,保我家族永昌永貴。趙武用「全要領」來表明痛定思痛,祈禱不再發生刑戮之禍。祝辭與答辭都是緊密結合着趙氏的血淚痛史的,的確是「善頌善禱」。

所以,第三層,最後一句話,用「君子」的評語結束全文。

趙氏是嬴姓的一個分支,從晉文侯(前780—前746)時起成為晉國的一個大族,以其歷代事晉侯有功勳,到趙衰、趙盾父子時,已成為專國政的重臣。據《史記·趙世家》說,趙盾之子趙朔在晉景公三年娶成公(景公父)姊為夫人。就在這一年,晉國司寇屠岸賈勾結諸將軍構罪族滅趙氏,趙朔的夫人懷着身孕躲進公宮中,後來生下趙武,就是本篇所記的文子,也就是有名的「趙氏孤兒」。15年後,趙武得到韓闕的幫助,攻屠岸賈,滅族報仇,後來成為晉國的正卿。本篇所記趙武築新室成,當是復位後不久的事。他年紀還不大,所以張老在讚頌的同時,還有規勸之意。

出處簡介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