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焦竑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焦竑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焦竑,字弱侯,江寧人。為諸生,有盛名。從督學御史耿定向學,復質疑於羅汝芳。舉嘉靖四十三年鄉試,下第還。定向遴十四郡名士讀書崇正書院,以竑為之長。及定向里居,復往從之。萬曆十七年,始以殿試第一人官翰林修撰,益討習國朝典章。二十二年,大學士陳於陛建議修國史,欲竑專領其事,竑遜謝,乃先撰《經籍志》,其他率無所撰。翰林教小內侍書者,眾視為具文,竑獨曰:「此曹他日在帝左右,安得忽之。」取古奄人善惡,時與論說。

皇長子出閣,竑為講官。故事,講官進講罕有問者。竑講畢,徐曰:「博學審問,功用維均,敷陳或未盡,惟殿下賜明問。」皇長子稱善,然無所質難也。一日,竑復進曰:「殿下言不易發得毋諱其誤耶解則有誤問復何誤古人不恥下問願以為法。」皇長子復稱善,亦竟無所問。竑乃與同列謀先啟其端,適講《舜典》,竑舉「稽於眾,捨己從人」為問。皇長子曰:「稽者,考也。考集眾思,然後舍己之短,從人之長。」時方十三齡,答問無滯,竑亦竭誠啟迪。嘗講次,群鳥飛鳴,皇長子仰視,竑輟講肅立。皇長子斂容聽,乃復講如初。竑嘗采古儲君事可為法戒者為《養正圖說》,擬進之。同官郭正域輩惡其不相聞,目為賈譽,竑遂止。竑既負重名,性復疏直,時事有不可,輒形之言論,政府亦惡之。二十五年主順天鄉試,舉子曹蕃等九人文多險誕語,竑被劾,謫福寧州同知。歲余大計,復鐫秩,竑遂不出。

竑博極群書,自經史至稗官、雜說,無不淹貫。善為古文,典正馴雅,卓然名家。集名《澹園》,竑所自號也。講學以汝芳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贄,時頗以禪學譏之。萬曆四十八年卒,年八十。

譯文

焦竑,字弱侯,江寧人,做生員時就有很大的名氣。跟隨督學御史耿定向學習,又向羅汝芳質疑請教。參加嘉靖四十三年鄉試,落榜而歸。耿定向挑選郡中十四知名人士到崇正書院讀書,任命竑做他們的頭。等到耿定向辭官返鄉居住,竑又跟隨他回到鄉里。萬曆十七年,竑才憑藉殿試第一名的身份做翰林修撰的官,入翰林後,更加潛心研究本朝的典章制度。二十二年,大學士陳於陛建議撰寫國史,想讓竑一人負責這個事情,竑謙遜地拒絕了,只是撰寫了經籍志,其餘的內容一律沒寫。翰林負責宮中小內侍的讀書教育,大家都認為這徒具形式,走走過程而已,竑卻說:「這些人有朝一日要在皇帝身邊做事,怎麼能夠忽視這件事呢?」竑選取古時閹人善惡之事,時常向他們闡述解說。

皇長子出就封國,竑擔任講官。舊例,講官為帝王講述詩書文史時很少有提問的,竑授課結吏,慢慢地說:「廣博地學習,詳細地詢問,(他們的)作用是一樣的。臣雖作詳盡的陳述,但或許還有遺漏的地方,希望殿下多加提問。」皇長子說好,但是卻沒有質疑發問。一天,竑又進言道:「殿下您的話不輕易說出來,怕不是忌諱自己會說錯吧?解答可能會有錯誤,提問又有什麼錯誤呢?古時人不恥下問,希望殿下能以這些人作為學習的榜樣。」皇長子又說好吧,但最終也沒有問什麼。

竑於是就與同僚商議如何想辦法去啟發引導,恰逢講到舜的事,竑就舉「稽於眾,舍已從人」來問,皇長子答曰:「稽,就是考證考查的意思。考查收集眾人的想法意見,這之後放棄自己不擅長的東西,聽取他人意見,發揮他們擅長的東西。」當時皇長子只有十三歲,回答問題流利順暢,竑也是竭盡全力去啟發引導。一次講課的時候,一群鳥嘰嘰喳喳的飛過,皇長子不覺抬頭看,竑就停止講課,一臉嚴肅,神色莊重地站在那裡,皇長子臉色鄭重嚴肅起來,才又像先前那樣繼續講課。竑曾經收集了古時王位繼承者的能夠作為楷式(典範)和鑑戒(可以對照引為教訓)的事,打算寫一本書,叫《養正圖書》,進獻給皇長子學習,同僚郭正域等人嫉妒焦竑沒有讓他們知道,把焦竑(撰寫《養正圖說》)看成是沽名釣譽之舉,竑就停止了撰寫。

竑名望很大,性情又迂闊率直,如果一些時事認為不可,就會說出來,宰相府也很討厭他。二十五主持順天鄉試,舉子曹蕃等九人的文章多奸佞虛妄之語,竑因此被彈劾,被貶官為福寧州(今福建霞浦縣)同知。歲末政績考核,職務又降了一級,竑於是就不再出仕為官。

竑博覽群書,自經史子集到野史雜說,沒有不深通廣曉的,寫文章典雅正規,雅致完美,才能出眾,堪為名家。他的集子名叫「澹園」,是竑自已這麼稱呼的。講學也以汝芳為宗師,認為定向兄弟及李贄的文章好,時人多以禪學來譏諷他。竑萬曆四十八年去世,享年八十。[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