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縣鎮古城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縣鎮古城村位於北京市延慶區舊縣鎮,歷史悠久,西漢有村,延慶古八景中的「古城煙樹」和「神峰列翠」皆在村域內,這裡奇峰林立,水曲幽深,依託「塞外小灕江」——龍慶峽自然景觀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具有地區特色的民俗旅遊業蓬勃發展,1999年步入市級民俗旅遊專業村的行列。該村現共有民俗戶100餘家,可同時接待1500人食宿。遊人到這裡可以採摘、垂釣、騎馬,還可以推碾子轆轤,體驗當地的民俗風情。[1]

中文名稱: 古城村

行政區類別: 村

所屬地區: 中國西北

地理位置: 北京市延慶區

機 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民俗戶數: 100餘家

秦漢夷輿古城

春秋時期,延慶曾是山戎活動的地區,至戰國初期,地屬燕國。秦統一六國後,設置上谷郡。《漢書·地理志》:「上谷郡,秦置,縣十五。」上谷郡所轄15個縣,延慶境內占據兩個:夷輿縣和居庸縣。王莽奪取皇位後,改上谷郡為朔調郡,夷輿縣改稱朔調亭,居庸縣名未變。註腳又記,上谷郡「莽曰朔調,屬幽州。夷輿,莽曰朔調亭。」東漢光武帝平定天下,緊縮開支,上谷郡並為8個縣,夷輿縣也在撤併之中,合入居庸縣,「夷輿縣,後漢省」。這是原始依據。北魏時的酈道元著有《水經注》,其中也提及此地:「谷水與浮圖溝水注之。水出夷輿縣故城西南,王莽以為朔調亭也。其水俱西南流,注於滄水。」幾百年過去,夷輿縣已成為故城。城為何樣,沒有描述,作者記水,寫城則游離主線,只能令後人為缺失「故城」形象而惋惜。浮圖溝水流經古城西南,應為今日古城河。按清乾隆《延慶州志》所指:「夷輿故城在延慶州城東北二十里。」可見,夷輿城正是位於現今的古城村。村東北半里為這段城牆。時代久遠,沒有誰來記述城的大小高矮。村民記得,上世紀50年代,殘牆就在田地中,60年代曾平整過土地。1984年,因全國搞文物普查,曾記下殘存城牆地基:東西約237米,南北約480米。城非平正四方,而略呈橢圓,殘存西北角一段城牆約170米。現今,還能看到這段東西走向的殘牆,長約一二百米。這段城牆是城北,為黃土夯成,上面長滿樹木、灌木和雜草,只是冬日,草木枯黃,幸好黃土牆上還存有積雪,增加了些許色彩變化。牆體南側筆直。這一面能夠看到牆體的夯層,剝落的層面還可看出內部結構。牆體上排着一個個大小一致的圓洞。據縣文物所專家說,可能是當年夯土時,用木棍或他物作為牆體的拉筋,增加結實程度。時久物朽,成為空洞。牆體北側有較大斜坡,猛然看去,更像土堆。古城村不在城裡,而在城西,靠近有水的一邊。上世紀80年代建成水庫,也以古城為名。之後龍慶峽的開發,冰燈的出名,帶動了旅遊,村民富了,成了800多戶的大村。城牆的東邊,還有人家,稱界碑石村,隸屬古城村,水庫建成時有四五十戶,還有十幾戶。古城何時成為「故城」,是自然損毀,還是外力破壞?村子位於城內,還是城外?若是城外,又是何時遷出?疑問已無從考證。村民中卻有着各種傳說:蕭太后曾住過此城,因之也叫蕭太后城。附近的村落有着她的足跡,上花園村、下花園村是她的賞花處,馬匹營村是她的養馬處等等。這些並無考證,不說秦漢,就是遼與北魏又相隔了幾百年,一座土城壽命能存多久。城牆尚且如此,再不用說房舍了。不論建築是否存留至遼,蕭太后在這一帶有過活動卻是真的。古老的地方,必有古老的故事。城牆周圍曾出土過大量的漢代砂陶瓦片,以及商周時期青銅器、漢五銖錢等。當地人說,小孩子在田地里玩耍,常能撿到殘片,均為漢代舊物。儘管地面覆蓋着厚厚積雪,在牆邊的碎土堆中,我還是撿到了一塊陶片,物體雖殘,圈足完整,讓縣文物專家看過,鑑定為漢代陶豆。站在城牆邊眺望,西北是高山,山後是水庫,林木掩映着古城村。思忖着,環境優美而宜於民居,古城悠久而底蘊深厚,才有了媯川八景之一的「古城煙樹」。想起明代羅存禮詠詩「古城偎僻郡城西,山勢高連保障圍」,興許正是站在此地引發的情愫。沒有村民走動,亦無農事。雪後田野,一片潔白。一行腳印格外顯眼,拐向遠方。啊,野兔,印跡的間距,能看出它的跳躍、停頓、急跑。當地人說,順着足跡,可以尋到洞穴。很有心情,還是不忍打攪,破壞生態,哪怕些微也會不安。

古城村裡的「冰雕大師」們

提到龍慶峽冰燈,就不可不提距離景區僅1公里遠的舊縣鎮古城村。古城村920多名勞動力中,有600多人熟練掌握冰雕製作技術,並從第一屆冰燈節開始,就參與冰燈製作。20多年來,古城村裡的這些農民已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冰雕大師」。想要做好冰燈,上好的冰塊兒必不可少。龍慶峽冰燈所用冰塊兒大部分來自海拔800多米的玉渡山忘憂湖,這裡湖水清澈,湖面冰層厚度30多厘米。冰塊兒運到了龍慶峽,古城村另外一批「大師」隆重登場了,這就是冰雕師傅們。「做冰燈遠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我們主要負責按照圖紙做基礎加工。」古城村村民王金來的雙手凍得紅通通的,「沒辦法,在零下十幾度的環境中幹活,為了保證質量,只能戴薄手套。」記者發現,要把滑溜溜的冰塊壘成亭台樓閣不是個省事活兒,工人們先把麻繩牢牢捆在冰上,再用木板搭成斜坡,然後兩三個人將冰塊兒通過斜坡推上去。如果往高處運,就得用定滑輪。但是,不論用哪種辦法,都不能打滑,否則將前功盡棄。用冰塊兒做亭台樓閣也需要溜邊兒,將水順着冰塊邊兒緩緩倒下,由於天氣寒冷,水迅速凝固,溜邊兒就完成了。作為「冰雕師」,王金來和他的夥伴們每年要根據縣冰燈辦交給的設計圖紙,對冰塊兒進行切割、打磨、接縫、雕刻,雖然是為後期專業人員精雕細琢打基礎,但他們也一絲不苟、認認真真。「幹了這麼多年,活兒倒是熟練了,就是工期太緊,一天至少得干10個小時。」王金來說。古城村村民原本以務農為主要營生,不知道「冰雕」為何物。1987年,龍慶峽景區舉辦第一屆冰燈藝術節,從哈爾濱請來的工匠讓前來瞧熱鬧的村民開了眼。從那時起,村里人試着拿起了冰鏟。1989年,古城村村民初試身手,承擔了所有大型冰建築製作。從這以後,每年的冰燈節,以古城村村民為主的延慶農民包攬了所有冰建築製作。他們的作品跟冰雕大師製作的小品、雪雕等一起,為京城百姓奉獻出一道道冰雪美景。王金來告訴記者,每屆冰燈製作需要在20多天裡完成,而他們這些人平均每人能收入四五千元。冰燈節還帶火了古城村冬季的民俗旅遊。冬天裡,賞完冰燈,再到古城村嘗嘗農家飯、睡睡農家炕,成為許多遊客的選擇。采冰師王雙喜家就開辦了民俗院,冰燈節期間能收入萬餘元,全年收入5萬餘元。做冰燈、辦民俗,古城村農民冬閒也不識閒兒,忙得心滿意足。

農家樂

這裡有高、中、低檔客房,遊客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這裡的房間裝有彩電、空調,衛生間24小時供應熱水。更令客人拍手稱絕的是「大土炕」,寒冬時節,深受中老年客人的青睞,而且還能治腰腿病。農家樂的拿手小吃:貼玉米餅子、撥疙瘩、土豆絲餅、小米疙瘩湯、手擀玉米面條等,均深受客人們的喜愛。農家院有篝火休閒娛樂場,遊人可以點燃篝火,再喝上一杯奶茶,領略大自然的原始豪放;還有植物採摘園,園中的農家果實專供客人採摘。周邊景點景區:龍慶峽、松山自然保護區、八達嶺長城、太安山自然保護區、燕山天池。

古城村民俗旅遊服務班開班

為了更好地提高古城村民俗旅遊文化和接待服務水平,古城村專門邀請了延慶縣職業教育中心的老師們,在村會議室舉行了旅遊服務學習班,在開班儀式,村主任池永義對縣職教中心老師們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對本期學習班的所有學員表示歡迎,希望所有學員都能夠從老師的諄諄教導中學到真本領,學以致用,為遊客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視頻

舊縣鎮蘭田村:緊跟新時代步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