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八歲偷照鏡 李商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無題·八歲偷照鏡是一首五言古詩。此詩寫的是一位聰明早慧的姑娘,以少女懷春之幽怨苦悶,喻少年才士渴求仕進遇合之心情。古時女子十五歲許嫁,但詩中女子前途未卜,憂傷煩悶,又無處說相思,更無心為鞦韆之戲;詩人善作情語,讓少女獨自對面春風而泣,何等哀切低婉。
原文
李商隱〔唐代〕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背面鞦韆下。
譯文
八歲時總是偷偷地照鏡子,已經能畫纖長的眉了。
十歲時春日踏青郊遊,採摘芙蓉花裝飾自己的裙裳。
十二歲時學習彈箏非常用功,套在指頭上的銀甲也顧不得摘下來。
十四歲時,要避免見到男性,連最親的人也不能見,這時她可能在猜想何時出嫁吧。
十五歲時,她背對着鞦韆,在春風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賞析
從此詩的描述看,這位詩中的姑娘也許是詩人初戀對象,因為只有青梅竹馬的異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離的觀察,才寫得出如此動人心弦的詩。可惜父母未能如其願,姑娘在「泣春風」,也是詩人在嘆息。「十五泣春風」正是寫出了詩人與姑娘的這段戀愛,沒有結果,從此要勞燕分飛,天各一方了。
這首詩以少女懷春之幽怨苦悶,喻少年才士渴求仕進遇合之心情。這位少女八歲猶存愛美之心。古以長眉為美,所謂「青黛點眉眉細長」,猶為唐人入時裝扮。十歲時就有了高潔的情操,郊外春遊,知道縫綴荷花製成下裳。作者化用了屈原《離騷》語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即是說,裁剪荷葉製成綠色的上衣,縫綴荷花再把它製成下裳。沒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內心情感確實芬芳。十二歲學藝刻苦,學彈秦箏,所用的銀爪從不曾取下。十四歲懷春羞澀,藏於深閣,迴避關係最親的男性戚屬,「懸知」,表現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擔憂的待嫁心理。十五歲無處說相思,古時女子十五歲許嫁,詩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憂傷煩悶,又無處說相思,更無心為鞦韆之戲,這還不夠,作者善作情語,讓少女獨自對面春風而泣,何等情思。
也有人認為此詩是自喻少負才華、渴望參與社會政治生活而又憂慮前途,證據是詩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稱:「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論》、《聖論》,以古文出諸公間。」近人韋然超認為,這是詩人在十六歲時因初戀對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們這段婚姻,而寫下的這首詩,不能明題,故稱「無題」。而且在其後的眾多「無題」詩中有相當數量還是在寫他的這段無果初戀。可見這位姑娘在詩人心中的地位,儘管此後詩人結婚生子,與夫人感情深篤,但這段初戀卻深深地埋藏心底,時時以「無題」作詩念之。
創作背景
近人韋然超認為,這是詩人在十六歲時因初戀對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們這段婚姻,而寫下的這首詩,不能明題,故稱「無題」。有專家根據詩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論》《聖論》,以古文出諸公間」的自稱認為此詩是自喻少負才華,因渴望參與社會政治生活而又憂慮前途而作。此詩便為此組詩之一。
簡析
《無題·八歲偷照鏡》是一首五言古詩。此詩寫的是一位聰明早慧的姑娘,以少女懷春之幽怨苦悶,喻少年才士渴求仕進遇合之心情。古時女子十五歲許嫁,但詩中女子前途未卜,憂傷煩悶,又無處說相思,更無心為鞦韆之戲;詩人善作情語,讓少女獨自對面春風而泣,何等哀切低婉。全詩情感纏綿悱惻,動人心弦,為不可多得的佳作。
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