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賞「鐵花」(王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新年賞「鐵花」》是中國當代作家王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新年賞「鐵花」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是辛棄疾筆下元宵節打鐵花的盛況。
打鐵花表演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始於北宋,盛於明清。千百年來,它那火樹銀花在夜空競相開放的盛景引得大批遊客慕名遠足觀賞。
今年過年,我和妻兒有幸在齊雲山腳下見到了傾慕已久的打鐵花。齊雲山與黃山南北相望,風景綺麗,又因唐代元和年間道教傳入,而使其久負盛名。
晚上七點,夜幕籠罩,齊雲山遊客接待中心廣場人聲鼎沸。兩個半人高的熔爐燒得通紅,向外猛烈地噴着火舌。十幾名保安拿着警戒帶不斷地將人群控制在安全範圍內,手機、相機、無人機,長槍短炮早已擺開架勢,把鏡頭對準了表演區。
七點一刻,匠人們赤膊上陣,四位表演者兩兩配合,一位用木勺舀起鐵水拋至空中,另一位則用特製的木板猛擊鐵水,瞬間火光四濺,無數晶亮細密的火星,拖着耀眼的尾巴,仿若流星飛瀉,在十幾米見方的夜空中開了花。無數火星像暗夜裡的精靈,以短暫且絢爛的一生成就了一次美的極致演繹。一朵鐵花還未落幕,另一朵隨即升空。兩組表演者輪番上陣,兩朵巨大鐵花的交集爆發出更為耀眼的光芒,把夜染得金黃。火星們按照各自的軌跡在空中相遇,撞擊的能量又綻放出一朵朵嬌小可人的小鐵花,它們在大鐵花的懷抱里眨着眼睛,壯美中又多了幾分俏皮。大多數火星撐不到落地就「香消玉殞」,有些生命力旺盛的,撞在地上還能再翻起幾朵小花,頗有些「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韻味。
忽然,人群中有人高喊:天上有鳳凰!我們抬起頭,一隻五彩斑斕的「鳳凰」拖着金色的尾巴在火光中盤旋。鳳凰浴火是重生的象徵,傳說中,鳳凰每五百年會投身於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世的祥和幸福。我想「鳳凰」和鐵花交相輝映,寓意着祖國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激勵着人們不畏艱險,在新的一年用奮鬥開啟嶄新的人生。
近些年,打鐵花頻頻登上各地電台,並通過網絡媒體迅速傳播,原本只在豫贛地區流行的「鐵花熱」,如今也撒向了天南海北。這份傳承了千年的中式浪漫,來自於中國古代鐵匠在打鐵時的靈感乍現,淳樸的藝術表達也凝聚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審美情趣。
鐵花飛舞的那一刻,我許下了新年的願望:凜冬散盡,星河長明,日如熹光,溫暖安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