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層線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斷層線崖 |
又稱侵蝕崖,由斷層崖發展而來。指斷層兩側的岩石長期受差別侵蝕形成的崖壁或陡坡。斷層崖受侵蝕逐漸消失,但侵蝕作用繼續進行,軟弱岩石受侵蝕較快而低下,堅硬岩石受侵蝕較慢而相對高起,形成沿斷層線突起的崖壁,即斷層線崖。
簡介
由斷裂活動造成的陡崖稱為斷層崖。斷層崖不一定就是斷層面,常常是斷層面被剝蝕後退而形成的陡坡,按斷層的性質斷層崖可分為連續線狀分布,間斷分布,之字形分布,斜列分布。較新的斷層往往在地形上表現為斷層崖。較老的由軟硬岩層相間的岩層形成的斷層也可以造成地形倒置的現象,形成斷層線崖。假設斷層上、下盤均由硬岩層與軟岩層相間組成。最初(階段A),斷層崖出現於上升盤,當它頂部硬岩層剝蝕(階段B是剝蝕過程中)後,露出的軟岩層會侵蝕加快,直至全部蝕去(階段C)。此時不但斷層崖消失,而且上升盤的高度比下降盤還低。因原來的下降盤頂部有硬岩層保護難蝕而相對高起,於是在原來的斷層線位置上形成新的陡崖。這個崖面傾向與原始的斷層崖相反,它被稱為斷層線崖。可見斷層線崖是在斷層線上因差別侵蝕而成,並非活動斷層的產物。階段D為下降盤的蝕余過程。階段E為下一步新一輪侵蝕過程。斷層線通常是一構造破碎帶,容易被風化侵蝕。
評價
丹霞地貌是紅色砂礫岩在內外營力作用下發育而形成的方山、奇峰、陡崖、赤壁、岩洞、巨石等特殊地貌。由於受地球內外營力的作用,該地貌形成形態各異的懸壁陡崖,孤峰、峰林,饅頭般的山形,渾圓的峰頂及線條流暢的岩面和岩石,同時也易被溶蝕沖刷成洞穴。我國著名的丹霞地貌名山有廣東的丹霞山和金雞嶺、福建的武夷山、福建連城的冠豸山和永安的桃源洞、安徽的齊雲山、江西的龍虎山、河北承德磬錘峰等都屬於這種地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