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文字獄,是中國專制統治者對文人的一種政治迫害,《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舊時謂統治者為迫害知識分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由明太祖時期發展至今,較大規模的文字獄甚至可以牽連千、萬人受害。清人龔自珍詩云:「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只為稻粱謀。」楊鳳城等認為文字獄是「文化現象」。
《中國大百科全書》則定義為「明清時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羅織罪名清除異己而設置的刑獄。」
發展起源
《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舊時謂統治者為迫害知識分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中國大百科全書》則定義為「明清時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羅織罪名清除異己而設置的刑獄[1]。」
我國古代的文字獄以清代最為殘酷暴虐,清代皇帝大施文字獄,目的在於壓制漢族人的民族獨立反抗意識,樹立清朝統治的權威,加強中央專制集權,這種文化專制政策,造成社會恐怖,文化凋敝,從而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中國的文字獄古已有之,歷朝歷代屢見不鮮。《漢書》記載,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因《報孫會宗書》令「宣帝見而惡之」,而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處楊惲腰斬。
曹魏末年,嵇康因寫作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令權臣司馬昭「聞而惡之」,而被斬於東市。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大臣崔浩因主持編纂的國史直書揭露了北魏統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恥屈辱的歷史,被北魏太武帝下令族誅,同時株連被殺的還有崔浩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和河東柳氏等北方大族,史稱「國史之獄」[2]。
文學作品中的文字獄
- 金庸在小說《鹿鼎記》中,也在序幕部分介紹了「明史案」的歷史背景。
視頻
文字獄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殘酷的文字獄 盧熊因給朱元璋「咬文嚼字」而送命,央視網, 2010-11-12
- ↑ 「文字獄」不是清朝獨創的,因何緣由在此朝尤為可怕?,網易,2017-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