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政治維新化 佛教現代化——譚嗣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政治維新化 佛教現代化——譚嗣同
圖片來自搜狐網

政治維新化 佛教現代化——譚嗣同,在學術上,他認為佛學廣大,;六經未有不與佛經合,;故言佛教,則地球三教,可合而一;在適用性上,佛學有捨身救世的大無畏精神,;善學佛者,未有不奮勇而雄猛者也

原文

清朝末年,有識之士的譚嗣同,既在政治上主張維新化,同時又在佛學意識上主張現代化,其所撰之《仁學》,即是這一思想的代表作。

譚嗣同(1865 - 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其父乃廣東巡撫譚維洵。在家父的影響下,少懷大志,通經史,能文章,好劍術。1884 年被新疆巡撫劉錦棠召為幕府,遊歷西北、東南,考察民情,結交名士。1895年在家鄉設立強學會,集合維新志士,圖變法救亡之道。中日甲午戰役,奮起救國,尋以候補知府赴南京。其間他會見了許多佛教學者,對佛學有了認同。此之時,

他覺得;平日所學,茫無可倚,對佛教進行了系統的鑽研,;於是重發大願,晝夜精持佛咒,少不間斷,;漸漸自能人定,能歷一二點鐘,始出定。同時與石埭馳名的大善知識楊文會相善,得聞華嚴性海之理,大為傾服。乃欲以大乘菩薩道,匯通儒家王道大同之說,以為興革施政之本,遂撰《仁學》一書。他;閉戶養心讀書,冥探孔、佛之精奧,會通群哲之心法,衍繹南海之宗旨,而成《仁學》一書。又在《金陵聽說法》詩序中講:;吳雁舟嘉瑞為余學佛第一導師,楊仁山先生文會為第二導師,乃大會於金陵,說甚深微妙之義,得未曾有。

該書一出,影響晚清政治思潮甚為巨大。在學術上,他認為佛學廣大,;六經未有不與佛經合,;故言佛教,則地球三教,可合而一;在適用性上,佛學有捨身救世的大無畏精神,;善學佛者,未有不奮勇而雄猛者也。他對佛學解行並重,大雄無畏,就表現在後來變法獻身之上。故梁啓超評道:;然真學佛而真能赴以積極精神者,譚嗣同外,殆未易一二見焉。1897年,應湖南巡撫陳寶箴邀請,到長沙創辦新政。先後設立時務學堂、《湘學新報》、《湘報》、南學會、武備學堂、保衛局等,並籌辦了內河輪船、湘粵鐵路、開採礦產等。1898年,由侍讀學士徐致靖推薦,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預新政。戊戍變法,為袁世凱出賣遇害,世稱;戊戍六君子之一,時年34歲。身雖殞歿,然其仁學思想,在佛教界和世人心中影響極深。[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