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收縮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收縮壓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名詞解釋

收縮壓是當人的心臟收縮時,動脈內的壓力上升,心臟收縮的中期,動脈內壓力最高,此時血液對血管內壁的壓力稱為收縮壓,亦稱高壓。

根據《中國高血壓指南》,90~119稱為正常血壓,120~139稱為正常高值。140以上稱為高血壓。

關於正常高值群體,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的數據,10 年後心血管風險比血壓水平110mmHg 的人群增加 1 倍以上。其中,血 壓 120~129 和 130~139mmHg 的中年人群,10 年後分別有 45% 和 64% 成為高血壓患者。

關於高血壓群體,140~159屬1級高血壓(低度),160~179屬2級高血壓(中度),180以上屬3級高血壓(重度)

血壓分類

收縮壓(Systolic pressure)(高壓):是當心臟收縮時,從心室射入的血液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力,這時血壓最大;此時內壁的壓力稱為收縮壓,亦稱高壓。

舒張壓(Diastolic pressure)(低壓):是心臟舒張末期,血液暫時停止射入動脈,而已流入動脈的血液靠血管壁的彈力和張力作用,繼續流動,對血管壁仍有壓力,這時的血壓稱作舒張壓。亦稱低壓。

標準

與《中國高血壓指南》不盡相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成人收縮壓≥140mmHg(21.3kPa)時即可確診為高血壓。收縮壓≤130mmHg(18.6kPa)稱為正常血壓,介於二者之間者,稱為臨界高血壓;所謂低血壓,是指動脈血壓的收縮壓低於12千帕(90毫米汞柱)。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有不同差異。

臨床意義

收縮壓在臨床上意義很大,有一種高血壓稱為收縮壓偏高症,就是指舒張壓正常,而收縮壓增高,在高血壓各種類型中,收縮壓增高最常見,而且更難控制。臨床觀察發現,隨着年齡增長而表現的單純收縮壓增高,更易發生中風和冠脈急性事件。因此在臨床上醫生會更關注病人的收縮壓。

近年來,大量流行病學、循證醫學和臨床研究證實,收縮期高血壓所帶來的危害性可能比舒張壓升高更大。所謂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是指收縮壓≥140毫米汞柱,而舒張壓不高(低於90毫米汞柱)的高血壓病患者。

即使舒張壓不高,若收縮壓為160~179毫米汞柱,就可視為中度高血壓;收縮壓≥180毫米汞柱就是重度高血壓,並應按此分級結合併存的危險因素進行相應的治療。

對於無危險因素者,應將收縮壓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對於合併有糖尿病或腎病的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應將收縮壓控制在130毫米汞柱以下。

隨年齡增加,收縮壓變得更為重要。在50歲以上的成人,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是比舒張壓升高更為重要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