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烙印(王瑞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抹不去的烙印》是中國當代作家王瑞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抹不去的烙印
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人們都不會忘記生活的艱辛,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國家正處於貧困時期,再加上經濟不能搞活,買點糧食都挺難的。因為家裡人口多(我們姐妹六個)只有爸爸一個人上班,只有媽媽一個人的口糧(因為爸爸是工人),糧食經常不夠吃,有時候飯做少了,等媽媽吃飯時我們這群狼把飯都吃光了,媽媽做了半天只好喝口湯。
記得有一次,為了買點糧食,那天爸爸冒着大雨,騎着自行車到九百戶買玉米,離家100多里的路,回來時爸爸身上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汗水。
有一次我辦了一件糗事,讓我終生難忘。記得那是一天中午,媽媽貼了一鍋玉米面餅子,吃飯時我長了個心眼,偷偷拿了一個,放在了縫紉機上,留着放學回來餓了吃。結果,等放學回來時一看,縫紉機上燙出了一大塊白印,當時我嚇得用布把它蓋好沒敢說,知道闖禍了。因為當時縫紉機是家裡唯一的大件,也是媽媽的心愛之物。雖然不影響使用,但媽媽也會心疼的。為此我也很自責,晚上,我還是鼓起勇氣跟媽媽承認了錯誤,雖然媽媽並沒很責怪我,但還是不難看出,媽媽還是很心疼的。每當我回想起這件事,我心裡就會隱隱作痛,就像接我身上的疤。縫紉機上留下了印記,在我心裡也留下了摸不去的烙印。為此,在一次作文中我曾經寫過《縫紉機的烙印》。
後來,村里把土地承包給村民,各家都很盡心耕種家裡有了糧食就再不用為吃飯發愁啦。家裡養起了雞,羊和豬,年底殺一頭豬,平時也有一些有些油水。承包土地的頭一年,鄰居和我們一起去柏各莊用白薯換大米,我記得換了好幾百斤。全家人都很高興,從來沒吃過的白米飯,媽媽給我們蒸了米飯,不怕笑話,當時沒吃菜,直接干吃了兩碗米飯。回想起當時的情景,笑着眼淚也流出來了。[1]
作者簡介
王瑞龍,1964年生,河北唐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