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折 |
折(拼音:zhé,shé,zhē)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用斧斤砍斷樹木,本義為折斷。 由折斷分開用於抽象的意義,引申指判決案件,又引申為挫敗。折斷意味着毀壞,故引申指損失,進一步引申為死亡,特指夭折。折又引申為彎曲,由彎曲引申為折服。也引申為轉向。物折成段,由此引申為雜劇劇本結構中的一個段落。
摺疊、摺子的"折"本作"摺","折"與"摺"本無聯繫,中古也不同音,只是現代同音。《簡化字總表》規定"摺"簡化為"折",但在二者意義可能混淆的情況下,仍可用"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折
讀音; zhé,zhē,shé,tí
注音字母; ㄓㄜˊ,ㄓㄜ,ㄕㄜˊ,ㄊ〡ˊ
平水韻; 折-入聲九屑,上平八齊;摺-入聲十六葉
部首; 扌
總筆畫; 3+4
繁體字; 摺
異體字; 㪿、扸、ࣂ�、ࣂ�、ࣂ�、ࣂ�、ࣂ�
造字法; 折-會意字;摺-形聲字
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五筆; RRH
倉頡碼; QHML
四角號碼; 5202 1
統一碼; U+6298
字級; 一級(編號0632)
文字溯源
會意字。圖1為甲骨文右部像斧("斤")左部是一個斷開的"木"字(圖A)兩相會意表示樹木被斧子砍斷。大概是"木"分離為二後容易與"艸"(圖B同"草")相混的緣故個別折字不從木而從"艸"(圖2)。甲骨文從草與從木往往相通這也是一例。金文折字則都從草春秋金文又在斷草中間加圖C形飾筆(或說表示折斷)。戰國文字承襲商周文字或將斷草寫作"木"圖C形飾筆移至"木"之上方。小篆作圖6與金文同。
大抵西周以後由於折字改從斷草人們對它的來歷就己不大明白所以許慎採取譚長的說法把它解為"從斤斷草"了。其實除草不需"斫木斧"只有折樹斷木才非用斧斤不可譚長說的錯誤是很明顯的。而且這樣一來和真正"從艸斤聲"的芹字就混淆起來了。後來又將圖B誤連為圖D與"手"形相同於是便成了隸書以來提手旁的"折"了。儘管砍斷的木頭變成了挑手旁但鋒利的斤卻始終存在沒有什麼大變化。折的本義現代仍在使用。
"奏摺、存摺"這兩個詞中用的"折"字本是"摺"字。在"摺疊""用紙折成的冊子等"這些意義上"折"是"摺"的簡化字。
"摺"字是形聲字"手"為形旁表示與手有關"習"作聲旁表示音讀。許慎《說文解字》訓此字為"敗也"清代學者段玉裁說:"敗者毀也。今義為摺疊。"《簡化字總表》規定以"折"代"摺"根據的就是長期以來的習慣用法。
《說文》說"摺"字的本義是"敗也"就是"毀壞"的意思。《史記·魯周公世家》:"(齊襄公)使公子彭生抱魯桓公因命彭生摺其脅公死於車。"大意是齊襄公與曾桓公的妻子有私情派大力十公子彭生暗害桓公彭生抱桓公時用力將肋骨勒壞造成桓公內傷死亡。"折"是"折斷""摺"是"毀壞"二字本義有相通之處。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魏齊大怒使舍人擊雎折協摺齒。"范雎肋骨斷了牙齒也掉了受傷很重。"摺"字用作其本義時讀lā《廣韻》盧合切來母合韻上古音來母緝韻。在這個意義上"折"不是"摺"的簡化字仍要用"摺"字。
近義辨析; 折(zhé)、折(shé)折(zhé)指弄斷、使折斷要有被弄斷的對象。"骨折"指骨頭被弄斷"攀折花木"指抓住花木並且把它弄斷。折(shé)指斷不指明怎麼斷的。"棍子折了"指明棍子處於折斷的狀態。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一】【艸部】㪿 食列切(shé) 㪿斷也。從斤斷艸。譚長說。
ス籀文折從艸在仌中仌寒故折。
折篆文㪿從手。
【卷十二】【手部】摺 之涉切(zhé) 敗也。從手習聲。
說文解字注
【卷一】【艸部】㪿 㪿斷也。從斤斷艸。譚長說。
段注:會意也。食列切十五部。《周禮》:折瘍。劉昌宗本作㪿此漢人之舊也。
ス籀文㪿從艸在仌中仌寒故折。
段注:《廣雅·釋器》栔(䏳)字從此。
折篆文㪿從手。
段注:按此唐後人所妄增。斤斷艸小篆文也。艸在仌中籒文也。從手從斤隸字也。《九經字㨾》雲:說文作㪿隸省作折。《類篇》《集韻》皆雲隸從手則折非篆文明矣。
【卷十二】【手部】摺 敗也。
段注:敗者毀也。今義為摺疊。
從手習聲。
段注:之涉切八部。
廣韻
杜奚切平齊定 ‖折聲歌2部(tí)
折《禮記》雲:"吉事欲其折折爾。"謂安舒貌。
旨熱切入薛章 ‖折聲月2部(zhé)
折拗折。又虜複姓。南涼禿髮傉檀立其妻折屈氏為皇后。又常列切。
【校釋】禿髮傉檀原作"禿髮傉擅"據鉅宋本改。禿髮傉檀見《晉書·載記》及《魏書》卷九十九。
常列切入薛常 ‖折聲月2部(shé)
折斷而猶連也。《說文》:"斷也。"又作ゟ。常列切。一。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部】 折·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4
《唐韻》旨熱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列切並音浙。拗折也。《詩·鄭風》:無折我樹㏌。《周語》:體解節折而共飲食之於是乎有折俎。
又斷之也。《易·賁》象: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疏:勿得直用果敢折斷訟獄。
又折中也。《前漢·貢禹傳》:微孔子之言亡所折中。
又曲也。《禮·玉藻》:折還中矩。注:曲行宜方。還亦作旋。《史記·灌夫傳》:吾益知吳壁中曲折請復往。
又屈也。《前漢·伍被傳》:折節下士。
又挫也。《史記·項羽紀》:諸侯吏卒剩勝輕折辱秦吏卒。《前漢·蒯通傳》:漢王一日數戰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
又止也。《詩·大雅》:予曰有禦侮。傳:武臣折衝曰禦侮。疏:能折止敵人之衝突者。
又直指人過失也。《史記·呂后紀》:面折廷諍。
又毀也。《易·說卦》:兌為毀折。《前漢·高帝紀》:常從王媼武負貰酒兩家常折券棄責。注:折毀之棄其所負。
又封土為祭處曰折。《禮·祭法》:瘞埋於泰折祭地也。注:折昭晢也必為昭明之名尊神也。
又《前漢·郊祀志注》:言方澤之形四曲折也。
又短折不祿也。《書·洪範》:六極。一曰凶短折。疏:未齓曰凶未冠曰短未婚曰折。《前漢·五行志》:傷人曰凶禽獸曰短草木曰折。又:兄喪弟曰短父喪子曰折。
又葬具也。《儀禮·即夕》:折橫覆之。注:折猶庪也。方鑿連木為之如床而無簀加之壙上以承抗席。
又地名。《春秋·桓十一年》: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於折。
又姓。《後漢·方術傳》:折象其先封折侯因氏焉。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食列切音舌。《說文》:斷也。《廣韻》:斷而猶連也。《易·鼎卦》:鼎折足覆公餗。《禮·月令》:孟秋命理瞻傷察創視折。注:折損筋骨也。《前漢·賈誼傳》: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不缺則折。
又《唐韻》《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並音題。《禮·檀弓》:吉事欲其折折爾。注:安舒貌。
又《集韻》《韻會》《正韻》並征例切音制。亦斷之也。班固《西都賦》:許少施巧秦成力折。椅僄佼㧖猛噬。注:許少古捷人。秦成壯士也。
又《集韻》時制切音逝。亦曲也。《禮·曲禮》:立則磬折垂佩。疏:身宜僂折如磬之背也。陸德明音義:折之列反一音逝。屈原《離騷》:何瓊佩之偃蹇兮眾薆然而蔽之。惟此黨人之不亮兮恐嫉妒而折之。注:沉重曰折。
《說文》作゚從斤斷竹。籀文作ス從竹在仌中冰寒故折。隸從手從斤。
【卯集中】【手部】 摺·康熙筆畫:15 ·部外筆畫:11
《唐韻》之涉切。《集韻》《韻會》《正韻》質涉切音讋。《說文》:敗也。從手習聲。
又《廣韻》:摺疊也。
又《唐韻》盧合切。《集韻》《韻會》《正韻》落合切與拉同。《史記·范睢傳》:魏齊使舍人笞擊睢折脅摺齒。注:摺力荅反。謂打折其脅而又拉折其齒也。又《春申君傳》:折頸摺頤。
又《字彙補》:悉協切音燮。《前漢·古今人表》:夷王摺懿王子。注:師古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