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打草簾的冬天(孫同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打草簾的冬天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打草簾的冬天》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打草簾的冬天

北風吹急了的時候,農閒的冬日便來到了。祖父可捨不得讓冬天閒下來,他總是能找到各式各樣的事情做,比如搓草繩,比如打草簾。

祖父打的草簾有好幾種,一種是用於苫蓋糧堆的草荐,簡稱「苫子」或「薦子」;一種是床上用品「杲薦」,用作床墊,鋪在棉被下;還有一種用作遮風,俗稱風簾,掛於門口、窗口,當年農家的豬舍、牛欄門口也以此類草簾作障;後來,在使用塑料保溫陽光棚屋的時候,也有用草簾作蓋防風。人們將編織這些草簾統稱「打草簾」。整個冬天,祖父幾乎都與草簾作伴。

祖父打草簾總是在我家廚房靠近灶膛的地方,以便刪除稻草上的亂草直接進入「鍋門口」;鄰居人家有專用的養蠶屋,到了冬天,閒置的蠶屋便成了專用草簾室。

打草簾所用稻草為齊草,我的祖父早在收割水稻的時候就計劃好了,將用於打草簾的草放在稻床上甩,以保證稻草的齊整,編結時只要刪去枯箬(下部雜亂箬葉)就行了。

打草簾的技術並不複雜,但極需要耐心,十丈十幾丈長的草苫在打草簾的人手中一分一厘地向前移,看打草簾的進度緩慢我便跟祖父說些泄氣話,祖父則顯得胸有成竹,很自信地說:「怕什麼,眼怕手不怕!」。祖父的這句話,讓我發現了他的耐心和毅力。打草簾用的經繩,祖父利用平時的一早一晚用茅草搓好了(後來則有用尼龍繩的)。祖父編「苫子」時,將苫子軸(一種專用工具)固定在一張高凳子上,三根經繩均勻地「夾」在三個「苫子軸」樁上,經繩的兩端纏上重物,便於編結時懸掛於苫子軸兩側隨時束緊經線,以保證草簾的緊密。祖父坐禪一般,安靜地端坐於草簾軸前,一次拿三、五根稻草,整齊,壓在「軸」上,然後,將經繩交叉對換,三根經繩每交換一次,算是完成一束苫子的進程。就是在如此不斷重複中苫子緩緩向前推進。後來,我在讀木心《從前慢》的時候,老覺得他的這首詩一定是在打草簾上受到啟發寫成的。一條苫子如果是整天不停地打,可能需要三五天時間,如果是利用早晚業餘時間,則需要十幾天乃至二十多天才能完工。晚上,祖父打草簾的時候,我做作業,我坐在燈下,他在暗處,兩個人默不作聲,又遙相呼應,夜晚的時光,靜得只剩下我翻書的聲音和祖父取草以及交換經繩時發出的窸窸聲。臨上床前,祖父會讓我為他「搽」一下手,祖父的手一雙老手,因為長期勞作,又受粗礪稻草的摩擦和塑料繩的拉拽,每個手指上都生滿了倒刺,手面裂出許多小血口子,祖父在小傷口上塗的是一種叫「凡士林」的油,祖父說塗上它能護膚和保持皮膚的濕潤。

草簾在編制中各有各的要求。擋風草簾要能夠防雨防水,還要求表面光滑,不能有毛刺;床上草存則講究鬆軟、精緻、好看,不過,它們的經線都必須鬆緊度一致。當年打草簾的多是些中老年人,因為他們具有吃苦耐勞的品性,像我的祖父他甚至把打草簾當成一種享受,「眼怕手不怕」,時光就這樣不知不覺地在他的手中流走了。

打草簾需要有足夠的稻草源,因此,曾經的鄉下幾乎滿眼是草垛,一個個稻草垛仿佛放大了的蘑菇,特別是在有雪的日子裡,那些大蘑菇將鄉村點綴得像一個童話世界。老人們一整個冬天就貓在家裡,悄悄地蠶食着這些蘑菇,直至春天到來……

鄉下亦有一些不能從事農活的老人或者殘疾人,他們長年累月地打草簾,以此掙得一點收入。我鄰家的一位瘸子爹,專門打床上的杲薦,老人雖然行動不便,但心靈手巧,他在長期打草簾過程中,還摸索出一些專有技術,他編的杲薦不僅有厚、軟等優點,而且還在草荐上編出種種花式來,讓粗礪的稻草成為「藝術品」。我的祖父每年都要向他買一兩條草簾或草苫,我很奇怪,祖父自己就打草簾,為什麼要向他買呢?而且我們家的錢並不寬裕,平時那麼地省吃儉用。祖父說,你看瘸子爹做不了事情,掙不到錢,送他錢吧,他不會收,買他的草荐就是給他條生活門路唄。祖父的話很樸素,但很實在,讓我從小學會了關愛弱者,尊重老人和殘疾人。

光陰荏苒,人工「打草簾」時代已經過去了近半個世紀,然而,卻一直留存在我的記憶里,它浸潤着歲月,也浸潤着我的人生。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